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久久久免费影院,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看精品亚洲99精品国产,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国产成人嫩模一区二区,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錦橋紡織網
資訊 要聞 視點 外貿 統計 標準 科技 市場 寧波 織里 昌邑 盛澤 湖塘 錢清 供應 坯布 紗線 面料 家紡 服裝 紡機
棉花 現貨 撮合 鄭棉 美棉 收儲 拋儲 曲線 棉花 化纖 紗線 坯布 外匯 原油 采購 坯布 紗線 面料 家紡 服裝 紡機
化纖 滌綸 粘膠 聚酯 腈綸 氨綸 錦綸 計算 克重 布價 紗價 棉價 外棉價 服務 會員 廣告 軟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熱門關鍵字:

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標準>正文

外貿紡織企業經營艱難

                     

  訂單少,干活的人就少。

  外貿行業一直是青島經濟發展的拳頭,但在2012年,這個行業淪入“遭鈍刀割肉”的境地。有媒體表示,青島外貿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到訂單減少50%的危機,而東南亞制造的廉價勞動力,又在不斷拉低著訂單的價格。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上漲,都在促使外貿行業本就微薄的利潤一再被稀釋。有業內人士表示,內外交困之下青島近七成外貿企業歷盡“生死疲勞”,卻仍徘徊在生死線上。

  外貿白領:過年關很拮據

  臨近年關,田靜和她的同事一直在為即將發放的年終獎惴惴不安。

  田靜不愿預測具體的數目,但她可以肯定的是,不會超過前一年。其中最直觀的判斷依據來自于其工作狀態。她進入公司大約有兩年半的時間,剛到崗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晚上還經常加班”,而現在,半天就把一天的活干完了,其余的時間用來發呆。

  往日熱火朝天的公司工廠,也是日趨冷清。

  公司工廠滿負荷運轉的時候,共有200多位工人在崗。如今,工廠則裁員70多人。“以前工人們都是一月休息兩天,現在改成了一周休息兩天。”田靜解釋說,原因無他,公司2012年的訂單量較上一年,下降了整整四成。“就拿帶我的那個業務員來說,2011年他的業績是500萬美元,今年只有300萬美元。”

  田靜效力的公司,在青島從事閥門生產和出口等外貿業務,隸屬于山東省某國企。

  在高爽看來,放眼整個青島外貿行業,田靜公司的狀況算是相當不錯的了。“畢竟背靠國企好乘涼。”

  高爽所在的船務用品外貿公司,2012年的訂單量只有前一年的一半,“其中2012年下半年,公司一張訂單都沒接到,坐吃山空。”

  訂單銳減的情況,在服飾、紡織、鞋類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更為明顯。有媒體報道稱,這些青島外貿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到訂單減少50%的危機。

  訂單銳減的同時,部分外貿服裝廠為節約成本,多選擇離開租金高企的市區。

  位于清江路6號的青島外貿服裝廠工業園,2005年時曾有八家外貿服裝廠。1月10日下午記者探訪時發現,整個工業園只剩下青島優業致雅服飾有限公司和另一家紡織廠。選擇離開的外貿服裝廠,或者是因為倒閉,或者是搬遷到城陽、臨沂等租金較低的地方。

  “真正做外貿出口的,就只有我們一家了。”優業致雅服飾一位負責人表示,如今的青島外貿服裝廠工業園,早已名不副實。

  一位服飾外貿公司負責人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情況,提出了目前其所在行業“三成贏利、三成不賺不賠、三成虧損”的觀點。

  一位工藝品外貿公司負責人則表示,有近九成的同行或不賺不賠或正在虧損。

  “不管是機械類還是紡織類,大型國企還是中小型民營企業,整個青島外貿行業都在經受著寒冬的考驗。”一位從事了近20年外貿的業內大佬表示,近七成的青島外貿公司正徘徊在生死線上。

  出口量增長利潤反降

  回眸2012年,“形勢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峻”等說法已成為青島外貿行業的共識。

  “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只是訂單不足。現在除了外需不振、原材料上漲,工人工資上漲都超過了30%,企業維持生存十分不易。”作為青島紡織服裝行業的領軍企業,綺麗集團有限公司儲運部副經理杜建剛曾直言外貿企業期待政策的支援。

  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家為扶持外貿行業發展,于去年9月出臺了《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簡稱外貿“國八條”)。

  青島市政府為了落實外貿“國八條”,著力于促進銀貿對接,充分發揮金融在外貿保增長中的支撐作用,暢通企業融資渠道,緩解企業金融壓力。

  早在2012年4月,在外貿行業增幅一度下滑的嚴峻形勢下,青島市政府出臺了“兩增一保”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青島海關與26個直屬海關推出了“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等13項優惠政策,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制定了服務青島外經貿發展的58項具體工作措施等等。

  這一整套政策組合拳打下去,青島外貿行業有了起色。

  據市商務局數據顯示,青島市屬企業2012年1月~10月份完成進出口總值581.79億美元,同比增長3.6%。其中,出口331.13億美元,同比增長1.7%。

  進出口總值的上升,是否帶來外貿企業利潤的提升呢?

  劉彬所在的外貿服飾公司在2011年出口總額為500萬美元,純利潤為15萬美元。2012年,該公司出口額為600萬美元,純利潤卻只有12萬美元。

  多家“日子還算過得去的”服裝外貿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們也在2012年陷入了這種怪圈。

  無獨有偶,作為青島食品行業龍頭,青島浩豐同樣面臨著這一問題。該公司國貿部經理肖軍表示,2012年,青島浩豐在種植面積相對前一年增加一倍的情況下,利潤總額不僅沒有隨之上升,反而比預期減少了1/3、近5千萬元。[pagebreak]

  一個貨柜“蒸發”兩三萬

  如今的青島外貿行業在呼喚減輕稅費的同時,更希望人民幣“別再升值”。在他們看來,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使得在生死線上徘徊的外貿企業利潤水分被匯率吸干。

  以一個100萬美元的訂單為例,如果簽合同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1:6.5,兩個月后,匯率為1:6.3,差價0.2元人民幣,但利潤就一下子減少了20萬元人民幣。而這樣一筆訂單,其總利潤也不過三四十萬元人民幣。

  與2005年匯改前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1:8.2765相比,目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1:6.2左右,七年來累積升幅逾32%。而從2012年10月25日至12月12日的34個交易日里,人民幣有30個交易日觸及漲停,從1:6.3047飆升至1:6.2883。

  “外貿行業就是和匯率賽跑,跑得過就有得賺,跑不過就等著虧本吧。”劉彬苦笑著表示,2012年一年,他們因為人民幣升值就損失1%的毛利率。最讓他難以承受的是,作為服裝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他們的預期毛利率也只有3%。

  青島一家貨代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一年絕大多數外貿企業“都被匯率害慘了”,“少的時候,一個貨柜利潤能蒸發六七千元。我見過最多的,一個貨柜蒸發了兩三萬元。”

  2012年12月12日,美國推出了第四輪量化寬松(QE4),每月新增450億美元的國債購買,財經人士大多看好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預期。

  而QE4的出臺,不僅意味著人民幣有望繼續升值。眾多財經人士還預測,它將帶來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上升。這成為困擾青島外貿企業的又一難題。如今想到這些,劉彬就心里發憷,因為如果連2%的毛利率都保不住的話,他的公司只能接受倒閉的命運。

    令人絕望的“鈍刀割肉”

  已有企業嘗試過提高報價轉嫁風險,但這種方式非但不能如愿,還造成了客戶的大量流失。

  “過去,我們一直在喊‘狼來了’,現在‘狼’是真的來了。”青島外貿城總經理于保忠表示,今日之外貿行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價格優勢,他們不僅面臨著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低人力成本等的價格競爭,還面臨著青島地區乃至國內外貿同行的惡意壓價競爭,“在國際經濟形勢低迷的情況下,長三角、珠三角的訂單都非常少,青島的缺單情況同樣好不到哪兒去。這也就意味著,‘狼’越來越多了,‘肉’越來越少了。”

  “處于當下的信息化時代,那些外國客戶都很清楚,我們要是敢提價,他們就敢在其他地方找到更低的報價。”青島凱麗亞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丘凱告訴記者,每年一月份和二月份,都是與老客戶重新制定未來一年或兩年訂單價格的時候,他曾經試探性地提價10%,但對方一口回絕,“這個客戶拿著孟加拉國一家公司的報價表遞到我眼前,告訴我如果這個價格我們能接,就首選我們。我看了一眼報價表,比我們的報價整整低了10%。”

  半個月后,這張價值近100萬美元的訂單旁落孟加拉國。丘凱并不后悔,他堅持認為,即便少做一些訂單,也好過虧錢。

  田靜在與自己的一位英國客戶談判時,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但她選擇了“忍痛接單”。

  “客戶希望與我們簽訂兩年的訂單合同,并且不允許價格浮動。考慮各方面因素,我們希望提價15%。”讓田靜意外的是,大約一個星期之后,青島另一家閥門外貿企業悄悄找上了自己的客戶,拿出的報價低于自己公司報價的5%,“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妥協。”

  事實上,國外客戶這種“一手壓、一手轉”的訂單轉移,已成為青島外貿行業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

  “客戶一邊以低于我們報價5%~10%的訂單價格試探我們,一邊在越南、柬埔寨、印度等人均工資三百多美元的地區培養接單企業。我們接的話,利潤越來越薄,甚至會嚴重虧損。但我們不接的話,工廠沒活干,工人都走光了。再有訂單,來不及招人,沒辦法開工。”陷入兩難境地的劉彬干脆已徹底放棄提價的想法,“但想到人民幣可能還會升值,工人工資、原材料還可能上漲,我真有點欲哭無淚。”

  這種2012年才特有的絕望,被劉彬形容為“鈍刀割肉”、“溫水煮青蛙”。他甚至有些自嘲地說:“我害怕嗎?一點都不害怕,全青島又不是我一個人這么熬著。”[pagebreak]

  行業洗牌勢在必行

  這種看似無解的死循環,是否徹底扼住了青島大多數外貿企業的喉嚨?

  “據我觀察,2013年的情況不會有什么好轉,倒閉的企業可能會越來越多。”基于對目前“歐債危機”等全球經濟形勢難見起色的判斷,劉彬作出了如是判斷。

  但王建一認為,近七成的青島外貿公司徘徊在生死線上,看似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實則卻是正常的。

  “2008年之前,遍地都是錢,那是隨便注冊一個外貿公司就能賺到盆滿缽滿的‘草莽時代’,但現在看來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那時的外貿公司,有幾個建有自己的工廠?開著工廠做外貿的人,有幾個是大學外貿專業畢業的?”王建一總結說:“當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通過做外貿賺錢成為普遍現象時,便說明這個市場尚未發育完成。因為成熟的市場,應該是體現出高度競爭業態下的淘汰機制。”

  于保忠分析稱,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外貿行業形成了一種“坐著就把錢賺了”的慣性,“因為錢太好賺了,所以企業變懶了,連‘中國制造’后來都有了‘粗制濫造’的名聲,更缺乏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動力。而這種慣性,一直到今天仍在外貿行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同時也是整個行業目前在低谷中持續徘徊的內在原因。”

  進入外貿行業7年,仍在勉力掙扎的劉彬見證了上百家青島外貿公司的倒閉,最近三年多來,倒閉的企業明顯增多,“幾乎每年都能聽說一二十家”。他心里清楚,這其實就是市場對外貿行業進行重新洗牌的過程,同樣也很羨慕“有些足夠優秀的企業生存了下來”。

  作為為數不多的“春節前還有17萬美元訂單沒做完”的外貿企業,王建一的美極進出口有限公司在這次洗牌過程中活了過來。

  回眸從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時間,王建一每年營業額只有金融危機之前的30%~40%。

  “他為了給公司找條生路,頭皮都快撓破了。”身為同行和好友,于保忠很同情王建一那三年在經營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踟躕,也聽說了他兩個副總經理因為扛不住壓力雙雙辭職的境遇。

  但這場金融危機,最終倒逼著王建一拋棄“慣性”,擁抱市場。

  為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時年55歲的他進入清華讀了四個月的MBA;為提升團隊業務能力,他的公司換了清一色大學本科外貿相關專業畢業生;為了提升自己在客戶心目中的信用,他還在諸城建了自己的工廠。

  “歐債危機”爆發,歐洲市場整體需求萎靡,但王建一逆市飄紅,訂單絕大多數來自于英國。“因為‘歐債危機’主要存在于歐元區,英國不屬于歐元區,所以我們通過市場細分專攻英國市場。”

  雖然在這場大洗牌中活了下來,但王建一知道,在現階段出口仍缺席“三駕馬車”的大背景下,青島其他外貿企業想實現轉型的話,需要更高的智慧。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