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大型紡織服裝鞋帽企業受金融風暴影響不大
挖掘企業內部潛力 “困難面前,心態決定出路。”中國最大的女鞋制造企業之一的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的話代表了一批負責任、有遠見的企業家的心聲。在積極應對的心態下,一大批企業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自救,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以華堅為例,其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全新的內部流程再造,進行精細化生產,實現了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挖掘了企業內部的潛力,使得公司利潤增加了近5個百分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原材料上漲等不利因素帶來的挑戰。目前,該公司春節前的生產已排得滿滿的。 “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要臨時考慮轉型升級就來不及了,但內部挖潛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嘗試的,因為制鞋等傳統制造業還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潛力可挖。”張華榮說道。 提高自動化利潤逆市上揚 大朗的穎祺現已成為媒體眼中的轉型“標桿”。這家港資毛織企業通過購買電腦編織機提升自動化水平,不僅降低了用工成本且提升了產品質量。由于較早開始應對,穎祺的經營并未受到影響。“訂單一直做不完,除了自己開足馬力生產外,還請周邊200多家小廠代工。”據廠長陳偉波介紹,穎祺上半年接單量從以往的300萬件上升到600萬件,全年的產量預計將從去年的600萬件上升到1200萬件;而毛衣均價也從原來的3美元漲到5美元。量增價揚后,公司的利潤率沖高到25%。 打造網上平臺擴大內銷 內銷也是不少公司的應對之舉。樟木頭的貝家鞋廠早在2002年就開始接觸內銷市場,今年受困外銷后才大舉開拓內銷市場的。據該公司董事王偉介紹,目前“貝家”已在上海、北京等地有經銷商并開設了數家專賣店,并打造了一個網上交易平臺,目前已有上百家鞋企參與。 引導企業轉變粗放式經營方式,練好內功,走精細化經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