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呼吁出臺更多救市措施 建議紡服“下鄉”
有關專家建言:如果把用于補貼出口退稅的幾十個億拿來補貼給紡織品,就像家電下鄉那樣,效果可能更直接、更明顯。飽受危機沖擊的紡織服裝業最近喜訊頻傳,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順利通過,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則由14%提高到15%。據測算,此次調高出口退稅,將讓紡織全行業增加約57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不過,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之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仍呼吁得到更多扶持。 業界對于紡織品調高退稅并不感到意外,之前普遍的期望值是調高2個百分點甚至17%全退稅,現在的幅度低于預期,但北江紡織有限公司總監秦剛告訴記者,紡織業界對這個消息依然感到振奮。 “我們馬上將信息發給了一些正在洽談訂單的客戶,在價格方面我們有了更強的競爭力。”秦剛表示,調高1個點的出口退稅,大概可降低成本0.7%-0.8%,加上棉花等原材料價格走低,均有利于熬過出口嚴冬。 更重要的是,振興規劃中一整套利好政策,給正在苦挨日子的不少紡織服裝企業信心的鼓舞。秦剛說,身貼“勞動密集型”標簽的紡織服裝行業,近幾年總被視作要求轉型升級的對象,被引導向北向西產業轉移,如今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國家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像我們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再次得到了重視”。 扶持力度不夠作用有限 去年下半年紡織服裝兩次上調出口退稅率,但只表現出短暫的刺激效果,此次調升1個百分點被普遍認為力度有限。資深行業分析師馬先生表示,由于接單周期的原因,金融風暴影響尚沒有完全釋放出來,2009年上半年紡織出口惡化的趨勢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放緩速度很可能超乎想象。據測算,200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在5%以內,今年則可能出現5%-10%的負增長。 “企業仍然希望出口退稅繼續上調至17%,因為力度不夠的話作用有限。”秦剛告訴記者,目前服裝訂單轉向越南、埃及、孟加拉等現象越來越多,紡織面料訂單則由于對整個生產鏈的工藝要求高,轉得沒有那么快,不過秦剛稱,如沒有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三五年內,一旦印度或者孟加拉的紡織業形成產業集聚之勢,中國要想搶回市場就難上加難了。 除了退稅之外,專家認為,另一個關鍵舉動是扶持一批優勢大中型企業,重點解決企業資金問題,加大財稅政策的扶持力度。他表示,從2007年年底起,資金問題已經成為紡織服裝行業遭遇的最嚴重問題。紡織企業難以從銀行得到貸款,其他渠道融資成本則遠高于銀行貸款。眼下,重要的是要轉變不合理的產業政策導向,建立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對紡織業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減稅、貼息、注資、融資等,對有基礎、有前景的紡織企業給予更多的融資支持。 內銷潛力市場就在農村 外需萎縮,單靠上調退稅率顯然難挽狂瀾。專家表示,提高出口退稅等減負政策只是讓出口企業有了更多的降價空間,并不能創造外部需要,并且退稅的利潤大部分很可能補貼給了國外客戶。 目前業界開始形成一種聲音:“刺激國內消費才能真正振興紡織服裝業。”專家稱,刺激消費的好處有兩方面,一方面可以化解我國過剩產能,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撬動國內市場,近百億的出口退稅,如果用來發放消費券,雖然也不是挽救經濟下滑的“治本之道”,但其效果顯然要優于擴大投資與提高出口退稅。 專家甚至建議:紡織服裝也應該下鄉。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衣著支出在1000塊錢以上,農村卻不到200塊錢,基本上相當于城鎮的五分之一左右。紡織品服裝內銷最大的潛力市場在農村。如果把用于補貼出口退稅的幾十個億拿來補貼給紡織品,就像家電下鄉那樣,效果可能更直接、更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