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坤元:紡織國際市場仍有空間 產業升級提速
“支柱產業”意義深遠 生意社2月13日訊 紡織工業是重要民生產業,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這兩點在相當長時期內都不會改變;只有確保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才能確保紡織行業健康發展 “國務院原則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出臺的關于紡織行業最重要的文件,將對整個紡織行業產生重要推動作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開門見山。 許坤元最重要的一點體會是,規劃突出強調了“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這一定位對于我國紡織工業而言,非常準確也非常重要。只有確保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才能確保紡織行業健康發展運行。”許坤元說。 許坤元認為,規劃強調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的重要意義,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從國內形勢來看,紡織工業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將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總量決定內需市場必須依靠我國自身紡織產業來滿足;紡織工業吸納了2000萬勞動力就業,其中80%來自農村;我國棉、毛、麻、絲年產量共達900多萬噸,關系到1億農民的生計。二是從國際形勢來看,紡織工業是我國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之一,在全球紡織貿易市場占有1/3左右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紡織產業格局中具有產業鏈完整、配套能力強、專業分工明確、勞動力成本低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在相當長時間里,這種格局不會改變。 “規劃對紡織工業支柱產業地位的強調,也將確保地方對紡織企業的支持,這些都將對緩解紡織企業當前壓力、促進紡織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回升,以及推動紡織行業加快結構調整產生積極作用。”許坤元說。 許坤元認為,此次規劃具有很多亮點。首先,規劃對紡織工業的地位、現狀、形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其次,規劃既重視當前又考慮長遠,比如調整出口退稅率對減輕企業負擔有現實意義,加快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等則對推進產業升級具有長遠意義。三是此次規劃是一個綜合性政策,而非單一措施,這對于推動整個行業平穩健康發展能起到非常有效而長遠的作用。四是規劃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旨在全盤帶動紡織行業,既重視重點企業也關注中小企業。 國內市場前景廣闊 內需持續穩定擴大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市場條件,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比重已由2000年的67%提高到目前的77% 許坤元表示,“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規劃中被放在突出位置,是因為市場是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統籌兩個市場,是紡織業當前也是今后的一個重要課題。 許坤元分析說,國內市場是我國紡織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內需持續穩定擴大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市場條件,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比重已由2000年的67%提高到目前的77%。 從衣著類消費來看,盡管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已從2000年的7.5公斤增長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與發達國家人均纖維消費量30公斤到40公斤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家用紡織品來看,隨著新居數量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每戶平均都有10公斤到20公斤的家紡消費量。“目前,尤其在我國廣大農村,紡織服裝消費量依然還很低。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紡織服裝內需市場還有巨大空間和潛力。” 許坤元認為,我國內需市場還存在新的增長點。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衛生醫藥等領域可以廣泛應用的產業用紡織品,目前在我國紡織大行業中只占到15%的比重。而隨著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預計今后三年產業用紡織品會以更快速度發展。 “2008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纖維消費量是600萬噸,預計今后三年內可年均增加100萬噸,到2011年將可達到800萬到900萬噸,市場前景廣闊。” 國際市場仍有空間 中國紡織業在全球紡織產業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紡織品的競爭優勢,以及國際新興市場紡織品服裝需求量的增長,都讓人有理由相信: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穩定國際市場份額上還可大有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