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華:設立專項基金 促進紡織工業盡快復蘇
“我國應設立紡織工業振興專項基金,制定公開公正的使用標準、獎勵措施,切實有效推動產業升級。”全國政協委員、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現商務部)副部長、原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新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建議由紡織工業協會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將行業的長期調整和短期復蘇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紡織工業振興規劃具體工作的落實。 紡織工業作為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和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2008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國內宏觀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以及雪災、地震、停限電等諸多因素影響,成長成本大幅度提高,紡織行業陷入了困境。 融資成本提高 出口普遍受阻 據數據顯示,2008年1—11月,實現產值31623億元,占中國GDP的12%;2008年1—12月,紡織服裝出口凈創匯1619億美元,占全國出口凈創匯2395億美元的67.6%,紡織服裝大量出口是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 據陳新華介紹,作為我國典型的勞動密集性產業,2008年全國紡織行業直接從業人員2300萬人,間接從業人員在1億人以上。同時,紡織服裝得發展在推動農村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以及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紡織行業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也存在諸多問題:產業鏈長、生產工序多、生產周期長;進入門檻低、中小型企業數量大、行業集中度較低;設備陳舊、技術發展慢,原料成本占比大、產品技術含量低、盈利能力弱;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產業鏈前端產品同質化明顯、出口依存度高、整體呈現低水平過度競爭、低質產品總量過剩的局面。 “2008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國內宏觀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以及雪災、地震、停限電等諸多因素影響,成長成本大幅度提高,紡織行業陷入了困境。”陳新華如是說。 陳新華指出,當前我國紡織企業面臨四方面問題:首先人工成本上漲,裁員減產現象普遍。紡織行業勞動力成本長期過低,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2008年上半年紡織行業人工成本平均增加15%—20%,但仍低于工業制造業平均水平30%。眾多企業經受不住快速增長的成本壓力,被迫裁員、減產。 其次,融資成本提高,資金鏈條脆弱。大多數銀行將紡織服裝業列入風險行業,不斷壓縮對紡織企業的貸款規模,多收少貸甚至只收不貸,貸款利率一般是基準利率上浮20%或以上,企業融資成本大幅提高,嚴重威脅其正常生產經營。 另外,出口普遍受阻,利潤大幅縮水。紡織品出口形勢十分嚴峻,貨單減少,利潤下降。2008年1—12月出口交貨值較去年同期減少18個百分點,為近6年來最低。被視為中國外貿“晴雨表”的第104界廣交會顯示,紡織各大企業接獲的出口訂單嚴重縮水,紡織服裝館僅成交34.2億美元,比上屆下降31.5%,比102屆下降39.3%。 最后,銷售困難,庫存增高。隨著國際、國內需求的不斷減少,紡織原輔材料受大環境影響,價格不斷下降。大多數企業迫于庫存增大、資金緊張,紛紛低價傾銷,價格直線下滑,市場步入慘烈的價格競爭。 據陳新華對滬深兩市48家紡織上市公司2008年前三季度的財務報表分析顯示,業績較07年出現下滑的達到39家,所占比重為81%。主要集中在棉紡、化纖、出口加工型服裝企業等領域,多數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幅度達到50%以上;出現虧損的企業數量達到12家,所占比重為25.0%。部分上市公司上報的利潤中,還包含了股權轉讓、房地產、其它投資收益等非主營收入,這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紡織主業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問題。
據了解,從2008年8月1日至2009年2月1日,連續三次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了15%,對緩解出口壓力起到一定作用。今年2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在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進行了規劃,對化解目前的危機,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轉變將起到積極作用。為盡快落實規劃,起到實效。 針對我國紡織工業面臨的嚴峻困難,陳新華建議:一要充分發揮紡織工業協會的協調與服務職能,明確協會牽頭的責任并賦以相應的權力,盡快制定和落實振興規劃實施細則,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和最佳效果。并協調有關部門,將行業的長期調整和短期復蘇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紡織工業振興規劃具體工作的落實。 二是設立紡織工業振興專項基金,制定公開公正的使用標準、獎勵措施,切實有效推動產業升級。為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