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紡織品反傾銷 行業或強制洗牌
此案涉及中國大陸企業40家,涉案金額逾1億美元。依照歐盟法律,調查程序自2009年9月8日起將歷時15個月。歐委會一般將在立案后9個月內作出初步裁定。 此項申訴由歐盟人造纖維協會代表三家歐盟企業提出,這三家企業產量占歐盟聚酯高強力紗總產量的60%以上。申訴方指控,2004年以來,中國產品對歐出口量分別由2004年的2800噸激增至2008年的51400噸;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占有率則由1.2%增長為2008年的22.4%。 聚酯高強力紗是滌綸工業絲的一種,由于其韌性高、牢固結實的特點,被廣泛用于輪胎加固、織布、傳送帶和安全帶等領域。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鄭俊林表示,中國產品在四五年間激增是該產業全球轉移的大背景所趨。我國企業涉足聚酯高強力紗的生產始自2004年。 從該行業全球布局來看,歐洲和美國起步最早,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即有公司開始涉足生產該產品。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開始參與該產品生產。而我國內地企業真正涉足不過短短四五年。 然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先進機械帶來的高效生產力,使亞洲生產企業很快在全球市場上異軍崛起。歐盟早已感知這一產品的全球銷售變化。 早在2004年2月,歐盟就曾對中國臺灣地區遠紡和新纖公司生產的聚酯高強力紗提出反傾銷指控。臺灣輸往歐盟的聚酯高強力紗2001年只有2250噸,2002年達到5200噸,2003年前11個月達7240噸。據中國內地統計,2008年我國內地涉案產品對歐出口額約1.2389億美元,同比增長33.15%。 除了全球行業轉移的因素,鄭俊林向記者指出,聚酯高強力紗作為工業加工的原料,中國企業對其大力投產,也與下游工業息息相關。聚酯高強力紗是子午線輪胎的重要原料,中國本是輪胎生產大國,中國汽車市場在近幾年來蓬勃發展,催生上游工業化纖行業的快速投產。 行業標準國爭議 浙江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擁有全國第一、亞洲第二、全球第三的滌綸工業長絲生產基地,擁有6.5萬噸滌綸工業長絲的產能。該公司每年出口歐盟3億-4億元,而2008年,這一數字只有2.5億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