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紡織業并非1個新課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提高科技和品牌2個貢獻率,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已經在行業中形成共識。然而從行業整體看,轉變發展方式步伐不快、效果不明顯,2/3的企業仍然在微利和虧損邊緣徘徊。如何有效改變行業發展方式“轉而不快”的現狀,實現創新發展的新突破?今年兩會上,紡織界代表、委員們對此紛紛各抒己見。
“拉一把”——促傳統紡織工業加快轉變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提交的1份《關于促進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建議》引人關注。在這份建議中,趙林中認為國家應該對傳統紡織業轉型升級給予積極的財政和政策支持,從而推動紡織業實現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真正加快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紡織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紡織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但是目前在市場、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制約因素。因此國家如果能夠加強引導,有針對性地給予財政和政策支持,將有效加快傳統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趙林中說。
對于企穩回升基礎并不穩固、創新能力欠缺、產業布局仍然不合理、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的行業現狀,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忘不了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美元與趙林中代表頗有同感。她建議將湖南紡織服裝業列為省新型工業化的支柱產業,將培育十億元級企業、百億元級園區和市場、千億元級產業寫入湖南省“十二五”規劃,對紡織服裝這一傳統產業在推動產學研合作、推進科技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實施品牌戰略、實施標準化戰略、承接產業轉移、擴大銷售市場、人才隊伍建設、兼并重組上市等方面給予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幫助產業、企業轉型升級。
紡織原料結構存在的問題也直接影響到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大力開發可再生原料,節約有限的石化能源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吳海燕提出,紡織業已經遇到原料危機,石油資源對外依存度很高,終將面臨枯竭,化纖發展需要尋求新出路;棉花依賴進口的程度越來越高,絲綢大量出口,國際市場紡織原材料價格的漲跌直接影響我國紡織業的效益。
這些問題暴露紡織業發展中的隱性危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將導致紡織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受阻。她介紹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與雅戈爾集團公司合作研發大麻纖維的情況。“從去年課題立項,到今年的大麻產業化進程,在利用中國傳統原料大麻進行后續產品,如服裝、家紡用品等的開發、深加工方面已經取得突破。”吳海燕說。
“推一下”——助科技和品牌更上層樓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漆小瑾在建議中提出,政府應在繼續支持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科技創新的同時,加大對企業創新行為的支持力度,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推動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將有效拉動企業的創新投入,產生‘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根據我的切身體會,企業通過參與國家大的項目提升得很快,如果再獲得一定支持,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將更加高漲。”漆小瑾說。據她介紹,銅牛集團某科技創新項目在得到北京市科委支持的同時,自己投入相當于支持款項3倍的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麗芬建議加大對企業品牌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當前國外高檔品牌在中國本地化生產的份額日益擴大,一些國際二線品牌通過連鎖商業也在有計劃、大規模地進入中國,陳麗芬擔心,“現在從事OEM生產為國際品牌和采購業打工的中國企業,將來極有可能還要為進入中國的國際連鎖商業品牌打工”。她建議政府在稅收、金融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并在項目立項、審批以及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等政策扶持。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培羅蒙西服公司總經理金建華開門見山地對記者說:“再也不能用犧牲資源,走數量型發展模式來追求虛高的GDP。紡織服裝業要轉型,要在做‘精’上下功夫。”今年金建華委員在提案中圍繞中國服裝品牌走向世界、創新發展、走循環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提出建議。他認為,中國服裝迫切需要轉變思維方式,結構調整、轉型發展,解決創新不足的問題。
“邁一步”——為企業發展打開想象之門
“今天不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