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波爾董事長:服裝代工廠正由中國向南亞轉移
中國是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服裝消費國之一。近年,隨著“中國制造”競爭力的逐漸消失,全球代工利益鏈正從中國向更具有競爭力的國家轉移。 “中國制造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力和新興制造國家廉價制造力的雙向挑戰,服裝行業訂單逐步外遷,代工廠向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始轉移,現在H&M、優衣庫等都將部分訂單轉向孟加拉國,我們也正在考察東南亞市場,準備外遷,因為那邊勞動力便宜”,近日,雷迪波爾董事長劉長明在接受專訪時這樣說道。 記者:“中國制造”風光不再,中國服裝業面臨巨大挑戰,本土企業如何依靠品牌形成競爭優勢? 劉長明:我們旗下現有三大服裝品牌,一是自創、二是買斷的意大利品牌、三是代理意大利知名品牌。我們專注于國際化的品牌運營,自己并不從事生產,主要通過整合全球優勢供應鏈資源,來完成產品的采購,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希望以運營能力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制造”的風光不再,對企業是挑戰,也是機會。事實上,我們已經作出了戰略調整。一方面我們的高端產品仍是在意大利加工生產;其次是選擇國內的優秀制造商;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正在考察孟加拉國和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市場,他們的原材料雖然都是中國運送過去的,但勞動力便宜,普通工人一個月才600元人民幣,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一個月800元人民幣,還沒有社保和其他福利,現在中國工人一個月要3000-4000元人民幣。 本土企業要適應產業鏈全球分工、供應鏈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國制造、中國品牌要在這個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記者:中國服裝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向國際化? 劉長明:我覺得首先要與國際融為一體,“走出去,引進來”。我們建立了意大利、中國兩大研發中心,正在積極籌建日本研發基地。自2006年起,我們連續7年參展國際頂尖服裝會展“PITTI IMMAGINEUOMO(意大利佛羅倫薩國際男裝展)”,自創品牌已在全球45個國家注冊。 未來,企業要不斷收購、買斷、代理國外的品牌,打造國際化品牌的運營商,我們不具體制作衣服,但要把品牌運營好,渠道管理好,設計服務好。 記者:如何看待大學教育與創業的關系? 劉長明:就個人經歷而言,我雖沒有接受過傳統的大學本科教育,但身邊的朋友或同事都評價我是個善于學習的人。一方面,是愛學,我在讀“社會大學”的同時不斷地去高校充電,和不同的人交流,從他們身上吸取不同的知識。另外一方面,是會學,我們公司的高管各自的教育職業背景不一樣,比如有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我從他那學習推廣傳播技巧;比如有高管曾在國際奧委會工作,有多年海外工作經歷,我從他身上就學習國際化的工作方式,甚至國際化的思維。 當然,傳統的學校教育也很重要。我曾在四川大學讀EMBA,并活學活用。總之,我認為,學習能力是一個人能否創業成功的決定因素。 不過,中國目前的大學教育方式還可以改進。所以,去年底,我們成立了成都紡專·雷迪波爾學院,希望能在傳統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結合方面進行一些嘗試。同時,推出了雷迪波爾企業的“士官生”計劃,希望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時尚專業人才。 記者:對于年輕人創業有何建議? 劉長明:要創新。以前創業只要能吃苦就能賺錢,現在不一定吃苦就能賺錢。在我創業的初期,大部分人都做批發,而我很早就開始動腦筋琢磨做品牌,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匯,就是差異化競爭。 年輕人創業除了要扎扎實實干事情外,還要多想,多創新。 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都想瞄準新興產業,比如電子產品、信息產業等,不愿從事傳統行業,覺得傳統行業是夕陽行業,沒前途。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衣食住行這些傳統行業,永遠都是人們生活必需品,永遠不會過時。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方面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機會也會越來越多。當然,正如我前面說到的,要有創新思維,走差異化道路,即使選擇在傳統行業,也要搞出些不一樣的東西。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