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紡織:品牌文化各具特色
2013中國紡織十大品牌文化榜單中,江蘇省坐擁三席——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友誼手套服飾有限公司,這些企業積極踐行“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文化價值體系,致力打造自主品牌,真實表達出江蘇紡織業對于品牌文化建設的熱情和行動力。3家企業生產經營產品不同,品牌文化各有特色,但都努力創建屬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注重凝聚企業文化建設正能量,進而提升品牌貢獻率。 品牌文化融入科技創新 2013年,江蘇悅達紡織集團公司成立整整10周年。回想這10年的發展歷程,江蘇悅達紡織集團公司總經理陳榕深有感觸,他說:“作為一家集紡織、印染、家紡、服裝和產業用紡織品于一體的高科技紡織企業,公司一直奉行‘以品牌文化建設推進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品牌服裝、高檔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三大特色產業鏈的建設,形成以棉紡針織服裝全產業鏈為主線產業、家紡和汽車用紡織品為兩翼的產業結構。近年來,悅達紡織更是把品牌文化建設的內涵融入到科技創新、市場開拓、品牌創建等方面,使之既融為一體,又有新擴展,豐富企業品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文化價值,塑造具有悅達紡織特色的品牌文化。” 何為“悅達紡織特色的品牌文化”?陳榕簡要地解釋為:一是品牌文化建設與提高管理水平相結合;二是品牌文化建設與加強技術創新相結合,建立創新型企業;三是品牌文化建設與提升隊伍素質相結合,建立學習型組織;四是品牌文化建設與企業持續改進和追求卓越相結合;五是品牌文化建設與履行社會責任相結合。 近幾年,結合悅達的汽車文化,融入紡織時尚休閑概念,推出路凱杰尼“(LUCK&JOURNEY)”服裝品牌,以此表現悅達的企業精神與文化內涵,與“悅達”家紡品牌一起,把“心悅致上、誠達天下”的悅達文化和“經緯世界、悅達情懷”的悅達精神合二為一。 陳榕認為,品牌是企業文化內在價值的體現,創新則是企業內生發展的動力。悅達紡織一直堅持走創新之路,加強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推廣應用,加強信息化建設。實施“借腦創智”工程,加強產學研結合,連續開展技術創新年等活動,加快新產品開發,使這幾年新品開發數量和銷售量逐步提升。推行卓越績效管理,建立企業持續改進體系,不斷追求卓越,獲得中國紡織行業質量獎和江蘇省質量獎。管理上建立內外部標桿管理指標體系,梳理紡紗、家紡、針織服裝與產業用紡織品幾大業務板塊標桿,定期收集分析各類對比數據進行評估和改進,使企業得到不斷改進的依據與動力。著力培育“人本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合作伙伴、消費者和員工的需求,在愉悅的環境里,實現悅達品牌價值。 “打造品牌一直是我們的夢想,作為紡織產業鏈中的優秀供應商,江蘇悅達紡織集團順應市場發展創建自主終端品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謹慎行事,在嚴格市場調研基礎上逐步推進。實施品牌戰略是紡織服裝企業持久經營的重要手段之一。悅達紡織紗線已躋身‘中國名牌’,走出了品牌建設的第一步。下一步,我們要全力打造悅達系列品牌,對此,我們滿懷信心。”陳榕說。 精品黑牡丹綻放世界 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最早生產牛仔布的企業,長期專注于紡織服裝產業鏈的發展歷程,鑄就了它的高度——國內生產研發高品質牛仔面料和服裝制造基地,行業標準《色織牛仔布》第一起草單位。其“黑牡丹”品牌文化建設立意于“國色天香唯牡丹,牡丹叢中黑為貴”,表明黑牡丹品牌文化“追求卓越,僅出精品”的高端定位。 “黑牡丹”商標1979年獲準注冊,被商務部列為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成績的取得源于黑牡丹公司從六個方面鑄造品牌價值。 一是堅持運用知識產權,以法律法規護品牌。從1993年起,“黑牡丹”商標分別在美國、日本,韓國、法國、俄羅斯、匈牙利、波蘭、越南、朝鮮等數十個國家進行注冊。2004年底,“黑牡丹”商標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頒發的國際注冊證書,使“黑牡丹”商標在馬德里國際商標體系的71個國家內受到保護。 二是堅持強化質量管理,以高品質鑄品牌,加大精細化管理力度,精確量化管理指標,深入推行5S現場基礎管理以及ERP管理項目,打造覆蓋整個生產流程的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原紗、染化料驗收標準及半制品質量標準,實行“下道即用戶”的制度,確保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半制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并以國際著名的李維斯(Levi,s)驗收標準作為企業標準,目前牛仔布主要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李維斯標準。 三是堅持推進技術改造,以新技術保品牌。以科技園區建設和工廠搬遷為契機,投入近8億元,分別對紡紗、染色、織造和后整理進行全流程的技術改造。其中,自主研發成功“染液組分在線檢測和控制系統”等3項技術。2011年,以黑牡丹技術總監鄧建軍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落戶黑牡丹,為高技能人才開展科研創新、技術攻關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技術技能傳承創新等創造有利條件。 四是堅持重視產品研發,以新產品立品牌,新產品在國內牛仔行業評比中屢獲佳績。 五是建設企業文化,以人為本創品牌。從黑牡丹脫穎而出的新時期“知識型職工”、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鄧建軍,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等榮譽稱號。 六是熱心公益事業,以責任意識揚品牌。黑牡丹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投身社會公益事業,被評為“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百佳企業獎”。 小手套彰顯愛國情懷 江蘇友誼手套服飾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以手套服飾為主營產品的民營企業,自創立初期就確立了“品質決定高度,情感成就品牌”的獨特品牌發展思路。經過20年的堅持、努力、發展和沉淀,逐漸形成了“友儀”手套品牌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內涵。 董事長陳呂榮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品牌,手套產業也是我國紡織行業的一分子,然而,就品牌而言,其他紡織產業的品牌、名牌比比皆是,可手套產業的品牌尤其是叫得響的寥寥無幾,廠家還停留在無品無牌、簡單粗加工階段,不利于提升手套行業的形象、推動手套行業發展。要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這個產業,突破口就是品牌文化。為此,友誼手套進行有益的探索,走出“擁軍報國、傳播友誼”之路,創出屬于自己的手套品牌——“友儀”。 事實上,“友儀”品牌創意來源于陳呂榮20年前在北京的一次經歷。1992年的春天,陳呂榮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注意到執行升旗儀式任務的戰士們佩戴的手套都非常普通甚至有些粗糙,懷著對祖國的崇高敬意和對國旗班戰士們的特殊情感,陳呂榮萌發了為戰士們生產最優質手套的想法。這一瞬間的想法成就了友誼公司的今天:千千萬萬的武警官兵、公安交警佩戴著友誼手套執行任務,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也通過友誼手套認識了“友儀”品牌,傳遞著友誼文化,抒發著愛國情懷。 “友儀”品牌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在許多細小的事情中體現著品牌的力量。經過20年的真誠服務和無私奉獻,“友儀”手套榮獲天安門國旗護衛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授權,被指定為“唯一專用禮儀手套”;國慶60周年大閱兵,全體受閱官兵佩戴“友儀”手套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在國家一些重大節日和活動中,無論是港澳回歸、奧運會、世博會,還是接待外國總統、元首等,“友儀”手套為隆重而莊嚴的儀式增輝添彩。友誼公司始終堅持打造手套精品、提供優質服務放在首位。2009年6月下旬,接到定制60周年國慶閱兵儀式手套的訂單,為了讓手套的款式和顏色符合閱兵式的禮儀標準,陳呂榮帶領技術骨干多次來到閱兵村,利用官兵訓練的空隙征求意見,詳細記錄;在半個月內考察了近20個面料供應商,精心研發了8種樣式、16副手套樣品交給閱兵指揮部審定。由于任務完成出色,友誼公司被閱兵聯合指揮部授予“首都閱兵被裝優質保障單位”稱號。 為了擴大擁軍成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友誼公司創辦了友誼國際雙擁工作站,先后接待省部級領導、部隊官兵、離退休老干部、中小學生等100多批3500多人次,較好地發揮了傳播友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陳呂榮表示,“友誼手套,愛國情懷”是友誼公司的創業理念,友誼公司一直為之而努力。友誼公司有決心有信心,堅定不移走“愛國擁軍、傳播友誼”之路,努力鑄造中國手套服飾民族品牌,開拓全球消費市場。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