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冀魯、江浙一帶紡企反映,進入8月之后,多數走貨明顯不如6、7月,廠家訂單量繼續減少,且以小單短單居多。提起棉紗,多數棉紡企業情緒較為悲觀,預計8月中旬至10月,停產停工或轉移產能的紡企仍會增多,這將對新舊年度棉價接轉產生更加不利的影響。原因何在?筆者分析,目前紡企仍背負“三座大山”,壓力難減。
一是純棉紗產品走貨困難。
按照季節劃分,6-8月為紡織業的傳統淡季,下游布廠面臨著嚴重的庫存壓力,廠家開工不足,資金緊張,嚴格控制原料庫存,對棉紗維持剛需采購;進口棉紗對仍在不斷搶占國產棉紗在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份額,尤其是在中低支紗市場,進口棉紗相對于國產紗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8月11日,青島港棉商清關印巴紗C21S、32S、40S報價分別21200元/噸、23600元/噸、24700元/噸,而青島地區有企業報同等質量的國產紗23900元/噸、24500元/噸、25900元/噸,價差仍在1200-2700元/噸一線。數據顯示,2014年6月我國進口棉紗14.05萬噸,出口棉紗僅3.59萬噸,進出差距較大。我國棉紗產品處于內外銷均疲軟的尷尬境地。
二是人工成本居高難下。
紡織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紡織業是建立在資源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近幾年國內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調,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其中,山東省沿海地區普通檔車工月工資水平在3000-3500元一線,相比去年同期繼續增長15%左右。濱州某紡企負責人說,自2012年8月至今兩年時間,該企業人工成本增長35%,使企業雪上加霜。由于人工成本優勢漸失,國內棉紗與東南亞等國家棉紗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另外,雖近幾年紡織工人工資不斷上漲,工作環境不斷改善,但對于80、90后來說,其吸引力遠遠不如商場和超市等工作環境,紡企招工困難,尤其是一線技術工人更是十分緊缺,了解到個別企業因招不到工人而導致開工不足。
三是部分棉紡企業面臨嚴重的資金難題。
紡企生產純棉紗利潤微薄,雖近期原料棉花價格不斷走低,棉紡企業加工成本有所下降,虧損額度也不斷降低,但因下游需求不佳,多數企業為削減庫存,不得不進行讓利促銷,總體而言,純棉紗基本無利潤可言。因近期純棉紗走貨不佳,廠家回籠資金困難,銀行放貸較為謹慎,個別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經營情況極其困難。
新年度棉花價格會逐漸與國際棉花接軌,國內棉價仍有一定的下跌空間,棉紗價格會跟隨原料繼續下跌,由于紡企經營困頓,或使新舊年度接軌價格出現寬幅振蕩。因此,建議企業控制開工,將庫存處于合理范圍內,以規避虧損風險。紡企還應不斷創新,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并走差異化路線,不斷向高支紗和特色紗支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