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風險分析報告2013版——意大利
國別貿易風險指數(ERI):95.16 國家風險參考評級:5(5/9)級 國家風險展望:穩定 經貿風險 2012年,意大利名義GDP為15662.7億歐元,實際經濟增長率為-2.4%,人均GDP為25692歐元,通貨膨脹率為3.3%,對外貿易達7356.9億歐元。該國產業結構為農業占2.0%、工業占24.2%、服務業為73.8%。主要工業行業包括,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家用電器、紡織服裝、家具、食品、煙草等。 作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經濟處于疲軟衰退狀態,失業率高企,內需不足,投資疲軟。在經濟疲軟下行的風險下,其財政赤字也存在反彈擴大的不確定性,公共債務的不斷攀升加大了財政風險。 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意大利失業率節節上升,2013年失業率升至12.2%,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意大利統計局預計,2014年勞動力市場繼續顯現出衰弱的跡象,失業率將再升至12.3%。在此情況下,該國家庭購買力大幅下降,導致居民消費降幅創20世紀90年代以來之最。 投資風險 意大利的營商環境一般,較主要發達國家落后較大。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3年營商環境報告》,意大利的全球營商便利性排名從2012年的第75位略微上升至2013年的第73位。2013年5月,在一年一度的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意大利下降到第44位,步入“失敗者”行列。意大利管理腐敗指數高達60%,超過全球均值,為法、德兩國的兩倍。 雖然意大利的基礎設施較為齊全,但意大利公路、鐵路、港口以及機場等基礎設施的整體狀況嚴重惡化,且FDI流入減少在26個歐盟及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排名已下滑至最后一位。 法律風險 意大利的法律體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商業法規主要涉及破產、競爭、就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和采購等。目前,意大利在其行政法規中采納了OECD的絕大多數原則,市場管理變得更加透明、公開。經過一系列改革,意大利在能源、鐵路和通信行業的開放程度均有所提高。 作為歐盟成員國,意大利雖然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作了許多改進,但其公共服務質量依然低下,辦事效率不高。據統計,意大利公共投資的效率和質量在OECD國家中處于低位。盡管近年來,意大利在更少的市場進入壁壘和更簡單、直接的立法以及更少的官僚主義等方面有所改進,但意大利法律體系的主要問題還是過度監管和執行效率較低,訴訟成本較高。民事訴訟通常要7年才能夠獲得法院的裁決。另外,解雇員工十分費事,成本高昂。 總體風險 經濟危機下的意大利政局穩定性欠佳,多黨派聯合政府內部斗爭激烈,難以維持,重新大選幾率很大。意大利社會在政治上高度分裂,社會治安惡化,有組織犯罪呈擴展態勢,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 意大利經濟復蘇乏力,未來經濟短時間內難有起色。在經濟疲軟下行的風險下,其財政赤字也存在反彈擴大的不確定性,公共債務的不斷攀升,加大了財政風險。 中意經貿合作擁有巨大的機遇,但意大利國內保護主義情緒的上升及較低的執行效率,對外國投資造成了一定障礙。 根據對當前總體形勢的分析和評估,意大利的國別貿易風險指數(ERI)為95.16,國家風險參考評級為5(5/9)級,國家風險水平中等偏高,國家風險展望穩定。(發布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