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2014年)全國紡織新產品開發研討會日前在紹興柯橋召開。在一天半的研討會最后,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以“精準分析協同創新柔性智造”為主題進行會議總結。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李斌紅表示,其實令她更為深刻的感受則是:這是一個變化最快的時代。因此,紡織產品開發工作需要以精準分析為前提,通過協同創新和柔性智造獲取市場競爭力。
紡織新產品開發的精準分析必須考慮生活方式、產業格局和技術進步。
首先,從生活方式的變化和新產品開發的角度,我們要相信市場一定存在,需求肯定有,無非是從哪些維度去思考這個市場,思考這個需求。作為一個紡織行業產品開發工作者,除了思考產品的纖維材料、織造方法和后整理工藝之外,還應該思考社會與經濟環境變化引發的消費追求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為紡織產品開發和服裝設計帶來的細分市場新商機。
針對國際市場,要密切關注產業轉移的格局變化。在產業轉移的過程當中,企業應該把握的是全球化的創新資源,真正的成本優勢不再是勞動力,而是高端制造技術、新能源、信息技術、大數據,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去貼近消費者。因此,產業轉移中企業應追逐新一輪的成本優勢,打造高附加值。
關于國內市場,李斌紅道出了一個關鍵詞,即電商。當服裝品牌面臨風起云涌的電商機遇時,對紡織面料供給的需求將會更多地轉向小批量、多品種、時尚化,紡織企業需要有足夠的柔性智造能力來滿足這樣的個性化定制,這是互聯網及移動通訊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將改變原有供應鏈關系與結構。
因此,企業制定產品戰略,從外部環境要考慮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因素,從內部數據要衡量企業自身的知識、協同、服務和生產能力,以及如何通過內外部數據管理把所有的市場信息匯集在一起,得出一個最基本的客戶分析與產品開發決策。
技術裝備、數據管理及組織流程是柔性智造的三個關鍵。
中國紡織未來競爭力,其一是大規模生產,其二則是大規模定制,大規模定制基于大規模生產,正因為有了規模優勢才有成本優勢,正因為有了大規模優勢才有大數據積累的可能性。我們迫切需要提高的是管理數據的能力。
大規模定制需要能夠滿足小批量、多品種以及生態環保的裝備來支撐,與以往的快速增長相比,我們需要投資更多的柔性裝備。未來紡織服裝產業將不再是單純的傳統制造業,它將成為一個和先進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相結合的新興產業。
標準模塊設計將成為柔性智造的關鍵,在整個產品開發過程中,可以由之創造紡紗、織造、染整等不同生產環節的靈活性以滿足下游服裝與家用紡織品的采購需求。
數據管理將成為產品開發的關鍵。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數據,以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和CRM客戶關系管理為核心,分析曾經的銷售數據及其與產品結構相貼合的成長性,尋找企業真正的價值客戶,確定滿足市場需求變化和采購規律的產品定位與產品結構,制定產品開發規劃,提高新產品市場化率。這就是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機遇。
針對組織流程,李斌紅提出柔性智造的關鍵是人性化,人性化的核心是充分發揮員工的創新能力,使內部資源的最大化。希望企業能夠在收集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定期做客戶規劃、產品規劃和技術規劃,對不同的客戶群有明確的產品策略和投入比例,建立以市場為中心面向產出的組織架構和流程,部門之間有良好的責、權、利掛鉤的分配機制。IT系統能夠有效支持組織高效率的運行,企業進入PDCA閉環運行,圍繞目標,資源能夠自動動態流動。這是一個柔性化的組織流程,也就是說實施產品與服務差異化的戰略,必須要建立激發創造力的組織和領導體制,具備不斷創新滿足顧客價值最大化的能力。
最后,社會創新是必須把握的外部機會,協同創新就是若干個成員企業為共同獲得某個市場機遇而組成的動態聯盟。在這個過程當中,供需雙方通過交換來創造價值。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和創新型企業的共同努力的就是要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有效,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滿足下游的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面對當下的環境,戰略應當是柔性的,我們必須培養在動態的、不確定的狀態下應對各種需求的能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