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紡織動態>正文
《中國制造2025》在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時,特別提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這與紡織材料息息相關。在這些國家大力發展的新材料中,大部分與紡織行業相關,比如高性能膜材料、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這為紡織工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成果顯著,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中國紡織工業以規模優勢、科技進步、產業鏈完整、市場潛在需求充沛四個維度構成的比較優勢仍然存在,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標志性成果。但從整體上看,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關鍵技術研發進展相對緩慢,新產品自主開發和設計能力仍有不足,應用于電子、信息、自動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由于行業規模大,集中度低,企業間技術裝備水平差異較大,大量中小企業的技術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也仍有差距。
我國紡織新材料領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首先,基礎研究亟待加強。行業對高性能及新型纖維材料、智能紡織品、新型環保加工技術、新型紡織機械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重視不夠,研究活動的開展程度和水平仍然不足。
其次,高性能、新型纖維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展相對滯后。除耐高溫芳綸1313、高強高模聚乙烯、竹漿等纖維品種已實現工業化生產外,多數重點纖維品種關鍵技術仍處于技術攻關或中試研發階段。
第三,先進工藝技術在全行業的推廣力度不足,覆蓋面仍然偏小。行業技術升級主要集中在具有較好資金條件的骨干企業,由于缺少行業性的技術推廣機制和平臺,先進工藝技術在廣大小企業中的推廣應用面仍急需繼續擴大。
第四,裝備制造研發與生產工藝創新結合不夠緊密,產品先進性與制造水平仍有差距。我國高端裝備自主研發仍需加快突破,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成套生產線在國內尚屬空白,粗細聯合、細絡聯合系統尚未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最后,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健全。紡織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結合不緊的問題仍然存在,各類創新主體在行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間的協作關系沒有完全理順,創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制約了行業創新水平的提升。
今后紡織產業的發展,從原材料制備、加工到應用,將會更加突出“跨界”發展特性,即多學科交叉與技術融合、延伸與拓展。其次要開發專用纖維及高新技術纖維開發技術。開發高性能有機化學合成纖維工程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力發展超仿真及各種功能性纖維、生物基纖維,提高紡織循環經濟水平;面向污水資源化和大氣污染治理,高性能中空纖維膜材料、纖維非織造過濾材料等。在紡織復合材料生產的關鍵技術與裝備開發方面,要研究RTM、RFI成型和真空吸注成型等產業化應用技術;研究大尺寸異形結構的近凈編織成形工藝技術和工藝理論,突破立體編織關鍵技術裝備自動化技術、可控編織技術、均勻變換編織技術等;突破多層開口技術、多層引緯技術、經紗張力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