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纖維】逸綿TM 新一代仿棉纖維
我國紡織化纖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階段,而棉花缺口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為緩解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不足,進一步研發新一代高仿真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推進紡織新型高附加值、超仿真織物面料系列產品創新發展,是“十二五”期間紡織、化纖共同推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2012年,我國化纖產量3792萬噸,其中滌綸產量3057萬噸,約占化纖總產量的80%,占世界滌綸總產量的70%以上,其發展速度以及技術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合成材料和合成纖維,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化纖聚酯生產大國,滌綸也成為緩解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不足的主體品種。 2011年,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技術開發”項目,旨在提升我國聚酯行業技術水品,實現多功能、高品質、低能耗、低排放的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大規模市場應用,項目由聚酯產業鏈上、下游的27家企業共同攻關。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項目進展順利,已完成了新一代聚酯(仿棉)產品體系圖,初步建立了評價體系,標準工作正在進行中,各項目承擔單位也陸續向市場推出了“超仿棉”合成纖維,如東華大學和蘇州金輝纖維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高親水聚酯長絲、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和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易染短纖、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和江陰華宏化纖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親水抗紫外短纖、桐昆集團開發的微細旦親水聚酯長絲等,形成了“逸綿”總品牌下的“蕊棉”、“百酷棉”、“冰虹絲”等商品子品牌。新一代聚酯纖維的改性效果主要體現在織物制品上,不是生態仿,而是功能仿,纖維產品兼具棉與滌綸的優良特性,既有棉花吸濕親膚、柔軟保暖等性能,還具備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和色牢度,還可實現透汗速干、抗靜電、抗毛起球等,或阻燃、抗菌、抗紫外等功能。 “逸綿”是運用結構可控的共聚酯連續聚合、形態性能可控的紡絲和新型纖維紡紗、織造、印染等關鍵技術集成開發的具有高品質、高功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特征的新一代聚酯纖維系列化產品,可應用于家居內衣、運動休閑、職業工裝和牛仔領域。這些高技術含量的纖維將在未來讓人們見證奇跡:仿棉進入創新時代,打造后時代美好生活。未來,聯盟將以宣傳推廣“逸綿”纖維產品、推動“逸綿”纖維及其紡織品的市場規模應用、打造可信賴的市場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一方面強化新一代仿棉纖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方向,提升紡織品的舒適性、安全性、外觀風格,滿足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另一方面,加強標準制定、質量監督認證、舒適性評價等工作,保障新產品市場推廣的科學規范化、品牌化,消除消費者的心理障礙,引導消費者理念的轉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