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甲醛纖維(POM)的研究與應用
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嘉賓專訪——四川紡織科學研究院 王樺教授/文 未來40年后,全球機械至少有一半不是用鋼鐵和金屬制造的,而是用各種各樣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制成的,這些材料屬于產業用紡織品的范疇。近年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雖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內也陸續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纖維,但不得不承認一些現有原材料的性能尚不能同國外同類產品媲美,多項原材料品種仍不能產業化,需要大量進口。
實現產業化關鍵技術要突破
聚甲醛(簡稱POM)是一種無支鏈、高密度、高結晶性的線型聚合物。它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電性能,良好的耐磨性、較好的尺寸穩定性、耐化學品性,特別是耐疲勞性突出,并且自潤滑性能好,著色性強,使用溫度范圍較廣,是目前世界三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各種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和建筑器材等領域。優越的性能決定了它可觀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而我國聚甲醛纖維研發工作起步較晚,由于受生產設備及聚甲醛特殊性能的影響,目前國內還沒有規模性生產。 影響聚甲醛工業化的關鍵技術難題是它結晶速度太快,像滌綸、丙綸一樣采用普通的熔融紡絲方法無法完成,聚甲醛熔融后會馬上完全結晶,后期拉伸非常困難,如何控制聚甲醛的結晶時間是解決技術性突破的重中之重。“我們要讓不定型區越多越好,結晶區則越少越好,后期在拉伸過程中再讓結晶部分進一步生長完善,這樣才能提高取向度,從而提高結晶度和強力。”王樺說。而怎么去控制結晶時間呢?這就需要在樹脂合成時對分子進行設計,對原材料進行一些處理,再配套一些經過改造的裝備、工藝來完成。“通過大量實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國外能做到的,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也一定能做到,并且超越他們。”王樺教授的話語間充滿了作為一位科研人員的攻堅決心和信心。
市場推廣產品價格和性能同樣重要
“研發新材料、新產品不是為了純粹的搞研究,研究成果、研究報告也不能像檔案一樣沉默,使新產品最終實現產業化才是搞研究的終極目標。”王樺說。事實上,我國在建材行業對聚甲醛的需求量較大,由于混凝土在固化過程中會產生原生態的缺陷(小裂紋),如果這些裂紋擴大,對混凝土的抗壓、抗張等力學性能都會產生影響,而加入聚甲醛后,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王樺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在1m3的混凝土中加入0.9kg的聚甲醛,混凝土的折斷強度能提高28%。但由于進口聚甲醛價格較高,目前國內使用量最大的是聚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雖然便宜,但它與混凝土的相容性差,分散性也較差,并不是最佳材料。“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自主研發出聚甲醛纖維,而且是要開發出價格相對便宜的聚甲醛纖維,才能使其真正實現產業化。”王樺說。 目前,國外的纖維級聚甲醛樹脂價格非常高,大約3萬元/噸,而王樺教授和云南天然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聚甲醛纖維價格可以控制在2萬元/噸以內。“除了要攻克技術難題,價格上要有突破,才能使所研究的產品具有生命力。”王樺自豪地說,“只要有訂單,我們就可以生產。”而且王樺教授研發的聚甲醛纖維級樹脂的牌號比國外多,針對不同的纖維規格有相應獨立的樹脂牌號去對應,現在聚甲醛纖維的生產規模可以達到千噸級別。 采訪即將接近尾聲時,王樺教授告訴記者,他希望借助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的召開,多與行業專家探討交流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并且,聚甲醛畢竟是一種產業用紡織品新材料,希望能與一些企業共同進行后期的推廣和宣傳工作,把中國的自主研發推向市場。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