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北娜:棉紡行業紓困之道
針對當前棉紡行業的嚴峻形勢,我們該怎么辦?企業渴望獲得一些思路和建議,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從當前棉紡行業所遇困境出發,分析行業發展環境,剖析行業解困之法,立足產業轉型升級,呼吁企業依托技術尋找自己的新機遇,以覓得“紓困之道”。 棉企危機重重 TAweekly:您如何看待當前棉紡織行業的市場狀況? 朱北娜:第一,國內外棉價差持續擴大,產品競爭力嚴重削弱。自今年4月份以來,國內外棉花無稅價差基本維持在5000元/噸左右的高位。棉花差價的長期持續擴大嚴重削弱了棉制產品的競爭力,棉紡織企業經營困難,表現在效益大幅下降并虧損,企業關停面積持續擴大,從業人員數量同比減少,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1~7月已進口棉花346萬噸。伴隨著進口棉數量的快速攀升,我國進口棉紗線數量也快速上升以補充生產上的需求,1~7月棉紗線累計進口79萬噸,同比增長97%。 第二,國際市場需求低迷,棉紡織品出口負增長。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棉紗線、棉制床上用品、棉制服裝出口數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長遠來看,國際宏觀經濟的恢復對市場需求的啟動具有深遠的影響,當前,美國經濟仍為短期復蘇,歐洲經濟復蘇未見明顯好轉,大部分企業配額已經基本用完,國內外棉價繼續拉大,出口形勢嚴峻。 第三,國內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產業優勢減弱。近幾年,國內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與周邊國家相比,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這些國家的棉紡織品生產已成為我國主要的競爭對手,我國能源成本的不斷增長也增加了棉紡企業的負擔。 求創新抓機遇 TAweekly:人們都說機遇與挑戰并存,能否把握則見人見智,就棉紡行業所處環境,您如何看待技術的價值? 朱北娜:盡管企業目前非常困難,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中國有廣大的消費市場,棉紡企業應該向加快產業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省能耗、加快產品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方向去努力,制造新的機遇以謀取新發展。 近幾年,棉紡織技術進步有了較快的提升,尤其是“十一五”期間,棉紡織工藝的進步與革新,為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開辟了新的市場,如重定量、大牽伸工藝的推廣使用,紡紗混合工藝路線差別化的推廣使用,工藝參數的創新,新型纖維與其他纖維多組分混紡產品的開發,新型結構紗線創新,高支紗、花色紗等使紗線產品更加多樣化。 目前勞動力短缺、產品市場變化多端給棉紡織企業技術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棉紡織業工序加快了連續化、自動化、高速化、信息化的進程,特別對自動絡筒普遍使用、緊密紡超過1000萬錠、細紗長車帶集體落紗超過800萬錠、噴氣渦流紡超過10萬頭等紡紗新技術加快使用,較好地適應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 看未來指迷津 TAweekly:棉紡設備是服務于棉紡行業、企業發展的,在您看來,棉紡設備企業應如何根據棉紡企業的現狀謀求未來的發展? 朱北娜:根據當前紡織行業的總體形勢,棉紡織企業在2012年乃至整個“十二五”時期的技術進步發展方向包含多個方面,總體是圍繞紡企在降低成本、調高效率及附加功能等方面的切實需求。 第一,自動化、短流程新型紡紗生產線不僅可以節省投資,如占地面積、設備、人工、能耗等,而且還可以提高產品產量,更加適應我國沿海地區棉紡織工業發展的方向; 第二,細紗機集體落紗、細絡聯的使用將棉紡生產中用人最多、勞動強度最大的工序直接連接,可有利地提高成紗品質,并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中,細絡聯技術是棉紡生產中由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發展的標志; 第三,不可忽視的設備器材與節能降耗發揮的作用,選用節能電動機、節能風機、照明系統、空壓系統、新型節能器材專件均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四,推動兩化融合。棉紡行業中兩化融合開展得很好的企業很少,更多的企業開始有了強烈的意識。兩化融合可促進企業采用現代化的生產、管理模式來推進企業的持續發展。生產效率提升、用工減少、品質提升等等都會因此得到最有效的解決。我們也認為這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和途徑。 為支持棉紡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用工等需求,棉紡設備企業已推出不少以連續化、自動化以及高速化為特點的棉紡設備。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