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供應鏈競爭力的著眼點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競爭已經逐步轉向品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今后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的發展應著眼結構調整,打破供應鏈的牛鞭效應,逐步建立供應鏈的平等合作機制等。 “未來的競爭,將是整個供應鏈的競爭。”這已經成為紡織服裝企業的共識,供應鏈的競爭力不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環節的競爭力,而是一個產業鏈通過品牌整體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擁有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品牌供應鏈,但隨著世界經濟不穩定因素加劇,粗放型發展過程積累的問題也相繼暴露出來:產能總量相對過剩,行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國際貿易失去定價權,供應鏈自我調節能力有限等。近年來,一些大企業不計供應鏈的有效需求,盲目向上游發展,短時間內纖維產能大幅增加,打破了供應鏈原有的平衡,使同行業中小企業生存更加困難,企業自身的風險也在加大。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大多處于供應鏈的中游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值是最低的。隨著世界經濟的復雜化發展,中國紡織服裝加工企業盈利能力更加有限。另外,中國的內銷供應鏈管理水平較低,大多數企業至今沿用傳統的信息交換方式,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不規范的交易仍然無法避免地影響著供應鏈的商業價值鏈,致使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的整體優勢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快速發展將是提升內銷供應鏈競爭力的主要驅動力。隨著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實力的不斷加強,中國紡織服裝品牌供應鏈的集中度會顯著加強,未來5~10年中國勢必出現幾個超級品牌處于供應鏈的絕對領導地位,對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可以預見,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的競爭力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提升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將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新課題。 調整原有結構 理想的供應鏈是一個以品牌為目標的均衡結構,它能夠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自我調節。由于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未能根據市場調節來設計供應鏈的結構,從而致使某些鏈段產能過大,節點之間的比例關系失衡,使區域產業扁平化。產業扁平化會導致惡性競爭。因此,調整供應鏈的結構是今后一段時間提升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競爭力的主要策略。 供應鏈的結構調整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參與。著眼點在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企業聯動。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從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的視野來看待,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注意本地區產業在供應鏈中的位置,以及與周邊地區經濟的聯動性和互補性。已經發展完善的產業集群也應盡快考慮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重新審視本地區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位置,主動應對市場變化。筆者認為,目前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的結構調整主要手段是產業多元化和延伸產業鏈的長度,如紹興縣以市場帶動產業,西樵鎮的流行面料產業多元化和產業向服裝延伸的轉型都是產業升級成功案例,最終用延長產業鏈破解產業扁平化的被動局面,繼續保持區域紡織服裝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打破牛鞭效應 紡織服裝供應鏈上每個環節都企圖讓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便是供應鏈的牛鞭效應。供應商的目標相互沖突或信息傳遞延誤和扭曲會導致整個供應鏈失衡,因此服裝供應鏈的上下游合作至關重要,涉及標準、信息、色彩等要素的管理和共享。 完善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綜合成本。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長期處于被整合的狀態,供應商之間完全是競爭關系,缺乏有效溝通,具有明確的牛鞭效應。為此,打破牛鞭效應應該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今后的著眼點。政府應利用經濟杠桿和市場手段來破解牛鞭效應。
建立平等的合作機制 品牌經濟在供應鏈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未建立相互依存的戰略關系,通常品牌會對下游供應商進行價格壓榨,對整個供應鏈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使上游企業陷入困境,自身的品牌生命力也會損害。如何讓供應鏈的合作回歸理性,將供應商與品牌平等化是未來一段時間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打破利益鏈條,讓供應鏈的商業活動更加公開透明是重要的努力方向。品牌經濟的驅動力一方面體現在上下游的合作關系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上。品牌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不僅要考慮產品質量、價格、社會責任等,還應考慮供應商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以及開發協作等方面。只有這樣才可以維持利益平衡,共同發展。一個好的負責任的品牌會帶動一大批供應商一起發展,共同成長,共同提升供應鏈的競爭力。 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時,把握發展機遇,積極地從供應鏈本身尋求突破口,進行內部結構調整,打破種種限制,建立平等合作的機制,努力適應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的發展趨勢,主動提高供應鏈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提升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測中心主任伏廣偉/文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