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行業的懸崖效應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中國的本土服裝行業面臨巨大危機,驚現懸崖效應。 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是世界著名的“制造工廠”,“MadeinChina”遍布世界各個領域。2012年上半年,國內42家上市服裝公司總庫存達到438億元,累積存貨可賣3年。 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巔峰時期后,如今中國服裝(7.22,0.00,0.00%)產業風光不再。全球消費疲軟,出口受阻;中國本土市場,年輕消費者成為主導力量,本土品牌吸引力持續降低。 虛擬洋品牌走到懸崖邊上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服裝市場走勢一度緊俏。許多本土服裝企業走虛擬洋品牌路線,大都賺得盆滿缽盈。經過30余年的發展,當年的服裝廠成為擁有數萬名員工的上市公司,虛擬洋品牌路線在信息閉塞的年代算是一劑良藥。 但是,打著洋旗號的中國品牌在“一網知天下”的今天原形畢露了。逐漸成為社會主要消費群體的80后、90后對于網絡的應用駕輕就熟,對于服裝品牌的來歷和出身更是如數家珍,虛擬洋品牌再賺年輕消費者錢的難度愈來愈大。 而且,迅速成長起來的年輕消費群體,多已成為家庭的“發言人”和“意見領袖”,他們的一些觀點和審美趣味對長輩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加之社會整體審美風向日漸與國際接軌,40后—60后的成熟消費群體也想緊跟時代潮流,重拾青春。 服裝行業的虛擬洋品牌路線,在“世界事天下知”的今天顯然不再適用,愈加精明的消費者練就了一雙堪比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披著“洋皮”的本土品牌會被輕易打回原形。 老服裝品牌淪陷 面對國外服裝品牌的大舉入侵,曾經風靡一時的本土老品牌已然淪陷。許多老品牌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以前節衣縮食一個月也買不起的這些時尚品牌,如今已經賣到了十幾元的白菜價。 瞬息萬變的社會流行風尚改變了消費者的審美取向。郭沫若說過:服裝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在建國初期人們出席重大場合,男士以穿中山裝為榮,如今即使在偏遠的農村地區也很難看中山裝的行跡,取而代之的是西裝和夾克在社會各階層的游走。 敢問路在何方? 窮則思變,困境即是希望的開始。人們在有自信的時候才會有出路,中國服裝品牌應重樹信心,尋找新方向。 日本著名休閑品牌優衣庫,堅持現代、簡約、自然,其所提倡的“百搭”理念更為消費者熟知,成為全球服飾零售業的佼佼者;三宅一生品牌凸顯日本民族特色,根植于日本民族觀念、習俗、價值觀,使得傳承發揚日本民族文化的高端服裝品牌,享譽國際服裝界;EXR是韓國知名運動品牌,其將運動與時尚結合并融入流行元素,初入市場反響極好,一路高歌猛進,價位直逼阿迪、耐克等國際一線運動品牌。長江后浪推前浪,后來居上的奇跡分分秒秒無不在時代舞臺上演。 歸根結底,中國服裝品牌的癥結在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為,無論是歐美國際一線大牌,還是日韓的一些個性風格品牌,其品牌背后都是民族文化的內動力作為支持。我們不妨學習這些品牌的成功之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中國日益受到尊重、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受到尊重之時,中國的服裝品牌也一定能夠浴光重生。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