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羊毛產業亟須轉型升級
隨著世界羊毛加工中心逐漸向我國轉移,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羊毛加工國和消費國,每年進口30多萬噸凈羊毛,約占國內毛紡織原料用毛的80%以上。隨著人們對純天然纖維的日益青睞,毛紡行業對進口細羊毛的需求顯著增加。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局預測,我國羊毛進口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2025年將在2010年的基礎上增長12.4萬噸,達到42.7萬噸。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羊毛生產國,卻對進口羊毛依賴度不斷加大,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國產精細羊毛供應欠缺。國內紡織業主要需求70支左右的細羊毛,但國產細羊毛以64至66支為主,這導致了國產大部分羊毛不能滿足毛紡工業需求、精細羊毛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是我國羊毛生產方式落后,多以農戶為單位小規模分散養殖;且細毛羊飼養受肉羊業沖擊,使細毛羊品種有退化趨勢,進而導致羊毛質量下降。二是國內羊毛流通市場秩序混亂。國內羊毛產業市場流通處于一個相對粗放的狀態,在社會化服務、專業分工協作、質量檢驗、羊毛銷售等環節上缺乏管理。與國外行業相比,我國羊毛流通體系中缺少羊毛分級和拍賣環節,使羊毛質量參差不齊、優質優價難以實現。三是進口羊毛價格優勢愈發明顯。目前我國對羊毛進口實行配額管理,配額內實行低稅率,配額外則實行高稅率,但受制于WTO規則,配額外的關稅下降僅是時間問題;此外,我國的羊毛進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占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目前中國正在與澳大利亞進行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羊毛進口關稅配額將面臨放寬的可能,這將對我國的羊毛產業造成進一步的沖擊。 面對進口羊毛的沖擊,國內羊毛產業如果不在困境中尋求轉型,中國毛紡產業將完全依賴國外市場,徹底喪失自主權。因此檢驗檢疫部門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強技術投入,培育或改良毛羊品種,大力發展優質細羊毛生產;重視現有改良品種的保護,合理劃分毛、肉產業區域,警惕品種倒退的“倒改”現象發生。二是統一羊毛質量標準、推進公證檢驗制度、建立羊毛分級制度、建設國內羊毛拍賣體系,規范流通渠道,重塑市場形象。三是制定并實施羊毛進口戰略,建立羊毛進口的信息預警機制,防止因羊毛進口量過大影響到我國羊毛業的可持續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