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盡管聚酯工業絲市場表現搶眼,但從總體上來說,工業絲行業產能依然呈現階段性過剩的趨勢,再加上新增產能的出現,產品價格可能受到壓制。在聚酯工業絲產能達到一個新高峰的當下,其發展走向成為目前行業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
作為規模龐大的我國化纖行業的一個分支,我國聚酯工業纖維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聚酯工業纖維的用量以每年13%以上的增加率增長。反過來說,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在給聚酯工業纖維帶來市場的同時,也對聚酯工業纖維的品質和功能提升、應用領域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國聚酯工業纖維的產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的時候,聚酯工業纖維的未來走向,成為行業不得不去思考和關注的新議題。
堅持差異化競爭
2014年的半年節點已過,行業的發展牽動著企業的每一根神經。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介紹,聚酯工業纖維現如今發展的水平越來越高,在世界范圍內也處于領先地位。產能集中在國內約十家生產企業身上,這也使得聚酯工業纖維的議價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成立于2001年的浙江海利得新材料有限公司可謂是聚酯工業纖維的龍頭企業,主要生產滌綸工業絲、數碼噴繪材料以及輪胎簾子布。現在海利得已經與國際上著名的輪胎企業等建立了長遠的戰略合作關系,也成為全球第一家研發并且實現商品化生產滌綸車用安全氣囊工業絲的標桿企業。
浙江古纖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行業內的佼佼者,其專業生產改性聚酯切片、差別化滌綸工業纖維材料。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古纖道已經獲得了九項發明專利。在技術的支撐下,古纖道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占有率。其主導產品滌綸工業纖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2%,出口份額達60%以上,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德國、沙特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利得和古纖道所取得的業績還只是眾多聚酯工業纖維企業中的代表性例子。
據行業資深人士介紹,目前中國的聚酯工業纖維市場已經形成了海利得車用絲市場一枝獨秀,古纖道、恒力、尤夫在非車用絲市場三足鼎立,群雄逐鹿中原的分庭抗衡格局。
“現在這些企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點,不再是重復或是競相模仿,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產品,競爭力各有特點,擁有自己的領域和客戶群,與前幾年的各自為戰、你爭我搶的混亂局面相比,市場格局已經變為各自相安、默契配合的穩定局面。同時,這些企業也知道遵守均分市場蛋糕、共擔增量庫存的行業規則。”這位資深人士表示。
進入潛力增長期
在聚酯工業纖維發展的過程中,上下游對其發展的作用與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
據了解,現如今,聚酯工業纖維的上游原料市場相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為聚酯工業纖維生產企業節省了成本,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利潤。而下游企業的技術更新和市場拓展,對聚酯工業纖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聚酯工業纖維在很多領域的開拓運用,都是下游企業努力的反作用力的結果,其對聚酯工業纖維的技術推進和性能改進,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上下游的聯動作用下,隨著聚酯工業纖維下游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我國聚酯工業纖維的發展也進入到潛力增長期。
浙江尤夫高新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先超告訴記者,現如今,聚酯工業纖維在土工、建筑、交通工具、線繩帶等行業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年均增速大約在10%以上。而且,國內外客戶對高端產品和差別化聚酯工業纖維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尤其是應用于汽車行業的產品,如安全帶、輪胎簾子布、安全氣囊等,擁有較高性能的產品將供不應求。
“市場對于聚酯工業纖維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聚酯工業纖維性價比很高,近幾年來,其對棉花、玻璃纖維、錦綸等原料在產業用領域的替代作用日益明顯;滌綸安全氣囊絲和滌綸安全帶絲目前占比還小,整個行業發展規模仍在可控范圍內,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在我看來,未來子午線輪胎簾子布仍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增長空間廣闊。”高先超這樣表示。
海利得、古纖道、恒力、尤夫等一批聚酯工業纖維的生力軍,正在以優異的表現吸引著行業內外的目光,我國的聚酯工業纖維產品質量更加穩定、下游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拓展。但是仍然應該看到的是,我國聚酯工業纖維的主要應用下游——產業用紡織品占比僅20%,距離發達國家30%以上的水平仍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僅以增長潛力最大的車用紡織品為例,在應用層面,日本的很多化纖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樣,諸如日本帝人、東麗這些在國際上擁有好口碑和高地位的企業,都紛紛與汽車公司合作,在應用開發方面尋求發展機遇與可能。
日本帝人開發新快速成型CFRTP技術,從2012年起在美國成立“帝人”復合材料用途開發中心,以推進CFRTP在汽車結構材料等中的應用開發。東麗研發的雙座CFRP敞篷電動車,車體基本結構采用CFRP,與以往同款車相比,重量減輕1/3。
“現在汽車行業使用聚酯工業纖維的例子確實越來越多。就我了解的情況,美國FOSS公司用雙組分抗菌纖維開發汽車內飾面料,抑制霉菌和細菌繁殖,消除車內異味、改善空氣質量;美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使用亞麻、劍麻、馬尼拉麻纖維作為內飾材料;福特公司在歐洲投放的車型中,有290多種部件采用天然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新款FLEX的置物箱所用材料,還含有20%小麥秸稈纖維。這些都應該讓我們國內的聚酯工業纖維企業樹立起發展的信心,不斷縮小發展差距,為自己的企業贏得更多市場。”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榕說。
拓展下游是王道
不斷創新的技術、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屬于聚酯工業纖維的未來是充滿了光明的。但是,在這條看似光明的道路上,如何走,還是一個需要行業思考的問題。
對聚酯工業絲的投資,端小平呼吁化纖行業不能盲目樂觀,要理性看待未來3~5年的發展空間。雖然未來紡織產業前景廣闊,但面臨的困難顯而易見,短期內的高速增長難以實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表示,聚酯工業纖維企業不能再走先研發生產,后推向市場的彎路。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主動與下游企業對接,研發市場所需的產品。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表示,現階段的產業用紡織品研發要變參與研發到全程參與,他希望化纖企業和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能更多的參與到產品全過程的開發和應用中。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國內產能最大的第一梯隊企業包括古纖道、尤夫股份、恒力化纖將迎來再次擴張,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將占據成本優勢,將幫助他們占據更多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產能擴張是件好事,但是如何拓展下游應用市場,卻也并非一件易事。在我看來,國內的聚酯工業纖維生產企業,其生產設備和技術大都是引進自國外或者是從國外學習而來,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這些企業還需不斷研發技術、改進設備。而且,對于目前國內聚酯工業纖維生產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形勢,我們還是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變競爭為動力,抓住這個良好的發展機遇,提高產品質量,在節能減排等方面更上一個臺級,做好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工作,積極面對今后可能會出現的市場整合和貿易壁壘等情況。”高先超說。
浙江金匯特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輝對于聚酯工業纖維的未來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作為最主要的產業用紡織品材料,我國聚酯工業纖維的產能已達到世界產能的一半以上,但在市場應用方面仍然是短板,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拓展下游應用市場,需要企業進行產業鏈的建設,要聯合下游企業,緊隨各個市場、各個領域的發展,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形成自己的產品特點。不斷地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各方面的投入,實現多元化發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攜手下游企業實現共贏,才是每個聚酯工業纖維生產企業的必走之路。”王建輝如是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