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小平:新常態下再造化纖競爭力
在化纖行業結構性過剩的當前,化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之前賣得好的產品怎么賣不動了?這個客戶今年怎么減少了訂單?同行競爭變得如此激烈,該如何應對?想要創新轉型,又要面對資本、人員儲備、科研和實驗技術設備等多方面的難題。 在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看來,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常態,企業首先要緊緊跟上形勢的變化,從認識上看清新常態下的價值所在,并積極嘗試多種模式,依靠外部資源,打造企業競爭力。 端小平認為,解決當前的發展問題,大企業需要更加開放自己的眼界,繼續發揮在資金、人員和技術儲備上的優勢,同時也關注到中小企業在某個細分市場上的能量。他在表述中肯定了中小企業在細分市場的作用與價值。 另外,整合全產業鏈資源已經成為突破發展的業內共識。在進入資本經營時代后,技術與資本的勾聯更緊密,企業突破自我局限還需要更大的平臺,也就需要企業以更開放的心態展開合作。端小平特別提到,國家科技部正聯合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等15個部門積極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我國大學研究機構的聯合,圍繞未來產業鏈的構建部署創新鏈,形成協同創新的新組織形式,從而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 融合資源 重視利益共同體價值 記者:在集約式發展的要求下,企業如何著手整合產業鏈資源?有哪些可以依靠的平臺和外部力量? 端小平: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巨大需求,中國化纖業曾長期處于粗放式快速發展的模式中,生產總量和投資規模不斷上升。在遇到全球經濟環境低潮的這個時期,階段性產能過剩、原油價格波動導致的原材料成本擠壓、較低的議價能力等導致了整體行業處于產業鏈利潤的低端。 集約式發展,其實就是與產業升級,經濟改革升級,就是注重質量和效率,通過技術創新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大戰略目標下,企業,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應該緊緊跟上。 在集約式發展的要求下,創新當然是重中之重。除了創新、品牌建設等提高競爭力、提升質量和效率的手段,著手解決產業鏈之間的障礙、打通產業鏈、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產業鏈的資源也已經成為一些企業近年的嘗試和業內的共識。其中,聯合產業鏈下游,更緊密地貼近市場,更快地占領細分市場,更快地將產品產業化成為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的一個有效手段。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創新和應用所需要的資本、人員儲備、科研和實驗技術設備等多方面的難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企業更加開放自己的眼界,采用多種模式的合作,例如同業間的合作聯盟,與產業下游企業的合作聯盟等,在可控和可操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達成利益共同體,求得創新和應用的快速實現。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牽頭建立的中國化纖再生與循環經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生物基蛋白纖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生物基聚酰胺纖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更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具備了由科研單位,高校、產業鏈終端和上游企業組成的從基礎理論研究到研發、市場需求等各方面的條件,企業可以拋開自身在資本和技術儲備上的制約,讓創新得以實現。 記者:資本、技術等優勢在低谷中越發集中,這會給行業帶來哪些新的變化和潛在影響? 端小平:不可否認,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的確證明了,作為企業發展重要因素的資金、人才儲備、技術開發和應用等在隨經濟環境波動變化的過程中,大企業因為自身的成本優勢、資源優勢以及抗打擊能力,在低谷中往往可以生存下來,并有更多的能力吸收兼并小的競爭者,為自己的產品線做橫向和縱向的擴展。這些結果都造成了資本和技術的集中。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大量需求所導致的投資和規模效益造就了大型企業的出現,也造就了中國化纖業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的位置。中小企業在常規產品上的競爭的確困難重重。在經濟發展減速,行業的贏利能力受到沖擊,行業和企業須擺脫低谷,挖掘拓展產品附加值,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今天,創新成為最有力和可靠的出路。 科技創新的浪潮,不僅幫助了大型企業在制造過程中提升成本利潤率,鞏固了原有的市場份額,也會讓中小企業依托新技術的出現,以多種模式的合作來解決資本和資源的弱項,更快速地將產品產業化,在更細分的市場中找到機遇,鞏固自己。技術進步將產業鏈不斷的延伸了,企業不再是在一個層面,同質同類產品上簡單競爭,差異化的產品、不斷細分的市場、企業和行業邊界的擴展、同行業及跨行業的合作等,都會將中國化纖業從簡單的量,通過更有序和充分的競爭推到量和質齊飛的局面。 在這個過程中,大型企業應該注意到這些變化,繼續發揮自己在資金、人員和技術儲備上的優勢,同時也關注到中小企業在某個細分市場上的關注度和能量,以更新的經營理念攜手中小企業共創品牌,拓展自己的產品線。大企業要有意識地將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納入到自己的未來發展計劃,將不失為明智之舉。 看清形勢 積極發掘潛在機遇 記者:在當前遭遇產能壓力等困境之中,企業有哪些可以把握的機遇? 端小平:首先,面對產能壓力企業要有信心。 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常態,滌綸行業是周期性較長的行業。其實,產能過剩并不是那么可怕。產能過剩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它能夠使企業對下一步的投資更謹慎、更科學、更合理;也能夠讓企業從內部加強管理,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打造產品的核心價值,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企業自身的自信心。 其次,抓住時機,謹慎膽大地走出去。 如果不能化解產能壓力,大到整個行業,小到企業的經營效益將會日益下降,我國就不能從化纖大國向強國轉變。企業家現在就應該思考,大型企業如何往更強的方向走,企業該如何快速轉型。如果時機成熟就要大膽果敢地走出去,國外市場空間廣闊,可以讓企業和企業家們大展拳腳。讓“產能出走”是化解產能危機的一劑良藥。進而,實現整個“產業鏈”走出去。 再次,企業應堅定不移地走差異化與環保之路。 化纖行業同質化產能過剩的問題較嚴重,企業普遍缺乏研發的精力和能力,目前多以拼價格、拼成本而維持,長久以往,這樣的模式必將影響企業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企業應該把同質化發展的精力和財力轉向多搞研發,開拓自己的差異化產品和綠色環保的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不可忽略發展過程中的環保問題,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增長,這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以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家科技部正聯合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等15個部門積極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我國大學研究機構的聯合,圍繞未來產業鏈的構建部署創新鏈,形成協同創新的新組織形式,從而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企業應把握此大好形勢,積極與科研院所達成共建關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資源、學術能力和國際技術前沿信息資源,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研究成果應用化、應用技術產品化、產品技術市場化的最終目的,破解行業階段性產能過剩難題。企業將科研院所引入企業,才能讓研究部門真正了解企業的實際裝備和研發能力,才能研發出更適合市場的產品,最終實現共贏。 壯大影響 創新服務與時俱進 記者:中國國際化纖會議走過20載,如何在服務行業中實現自我創新? 端小平:在產業升級的大潮中,作為行業國家政策的宣貫和引導者,服務創新當然也是必須進行的。例如,我們將在會議中創造更多的平臺,吸引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參與進來,通過產業鏈密切合作,打通產業鏈,幫助企業消除合作的障礙。另外,從會議所具有的協調、交流、創想、信息流轉和共享等功能上,加大會議前的信息量準備工作,會議后的跟蹤實施工作。讓與會者能通過會議得到真真切切的收獲,這同時也是會議價值的延伸。 記者:從會議成長的角度看,化纖大國的國際影響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端小平:首先,會議是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改革升級同步進行的。化纖生產和消費大國地位的建立,已經讓世界各國對每年一次的高層對話給與了足夠的關注和參與,任何人都希望分享中國化纖這個巨大產業所帶來的機會和利益。會議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標致,正在持續的產生影響。 從發展的角度說,產業升級將帶來的國內企業的持續發展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將吸引擁有高新技術的國家更加重視和貼合這種形勢,也更吸引技術水平低、產業鏈不健全的國家和地區來學習聆聽,以更多種方式和模式的資本和技術合作,將會隨著中國化纖業制造和技術創新的共同升級,而成為必然的趨勢。這種結果對于雙方都是有益的,因此會議的成長將是中國成為真正化纖強國的見證。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