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虧損面收窄 明年5月有望出現起色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各項棉花政策調整相繼塵埃落地。在新舊政策交替之時,我國棉紡織行業仍然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市場需求不振、庫存貶值、產品利潤不斷減少等仍影響棉紡織行業的運行,但可喜的是,我國棉價回歸市場化、國內外棉價收窄、“高征低扣”改革不斷推進等利好因素也提振著行業的信心,棉紡織企業積極進行設備改造升級、調整產品結構,棉紡織行業虧損面逐漸收窄,景氣指數不斷好轉,實現了平穩運行。 棉價回歸市場化 國內外價差縮小 數據表現:2014年國內棉花價格遭遇“階梯式下跌”。數據顯示,中國棉花價格指數2014年3月為19500元/噸左右,2014年底為13605元/噸,全年下跌5929元/噸,跌幅達30.4%。 棉花的下跌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4月份以前,國內棉花價格穩定在19000元~20000元/噸之間。4~9月,隨著拋儲價格由18000元/噸下調到17250元/噸,價格小幅下滑。9月份以后,隨著國內棉花直補政策的確定,新棉開始采摘上市,國內棉價快速下行至14000元/噸一線。11月份以后,國內棉價繼續下降,但是下降速度明顯趨緩,穩定在13000元~14000元/噸之間。 行業分析:2014年,我國結束了實行3年的棉花收儲政策,目標價格直補方案出臺,棉花價格回歸市場化,較收儲時代大幅下滑。但從2014年全年的棉花價格走勢能夠看出,政策仍然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在去年年初,棉價以拋儲價為準,基本穩定,在新棉上市后,棉價失去政策支撐,開始大幅下降。 除了政策外,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旺、庫存高企、全球棉花供給過剩等也成為影響棉花市場的重要因素。 化纖短纖價格下跌 對棉花作用增強 數據表現:2014年,化纖短纖的價格同樣處于下滑趨勢。粘膠短纖價格相對平穩,整體小幅下滑,滌綸短線受棉價價格下行的影響,在2014年年底價格下行加速。目前,滌綸短纖的價格為7300元/噸,棉花在14000元/噸一線,價差相差50%。 統計顯示,2014年,化纖短纖的加工量是1190萬噸,棉花的加工量是750萬噸,化纖短纖的消費量占比達到60%以上。 行業分析:在棉花收儲時代,多數棉紡織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加大化纖原料的使用量,使得化學纖維用量不斷增大。2014年,化纖短纖的消費量占比60%以上,可見化纖短纖在棉紡織行業的地位越來越來明顯。 去年,棉價下跌,理論上棉紡織企業可以加大棉花用量,但3年的時間,棉紡織企業的設備、工藝都已調試到適應化纖原料,且有調查顯示,生產化纖混紡紗的企業市場競爭力明顯比生產純棉產品企業的日子要好過得多。所以,如果棉花想要奪回被化纖占去的市場,恐怕要比化纖更有優勢才行。 紗、布產量下跌 下游需求減弱 數據表現: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統計顯示,2014年全國紗產量為1848萬噸,同比下降了4.8%。布產量為600億米,同比下降了5%。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跟蹤企業調查顯示,紗產量全年處于負增長趨勢,布產量在2014年第一季度實現增長以外,后三個季度均處于負增長的狀態,且同比降幅擴大。 行業分析:由于國內棉價高企,企業采購途徑有限,在2014年8月底國儲棉拋售結束前后,我國棉紡織企業大多以停產、限產等方式來應對原料短缺問題,紗、布等紡織品產量增速明顯下滑。另外,由于下游需求減弱,企業訂單減少,也同樣使得企業保持較低的開工率。 產品利潤下降 企業經營壓力大 數據表現:棉紗、布的產品價格與原料的價格走勢基本一致,2014年紗的價格年底較年初下降了18%,布的價格年底較年初下降了7%,棉花的價格年底較年初下降了26%。 行業分析:一路下降的棉價,使得棉紡織產品隨行下跌。棉花價格下降,本來是棉紡織企業一直盼望的事,但是在棉價下跌之初,棉紡織企業的庫存不斷貶值。如果說棉價下跌,給棉紡織企業用棉帶來困擾的話,那么棉紡織企業成品庫存的貶值,才是企業最頭疼的問題。有企業表示,就算是每噸棉花下跌幾十元錢,那么后道棉紗價格也會馬上反映出來,企業的棉花庫存以及成品庫存都會虧損。 開工率、訂單不足 企業減少庫存 數據表現:根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調查顯示,2014年,44%的中小企業開工率在100%,約有61%的企業開工率占80%以上,15%的企業開工率不足60%。70%企業反映訂單不足,41%的企業反映用工緊張。 行業分析:業內人士預測,隨著棉價的下跌,行業洗牌和產能淘汰將上演。確實,政策改革初期,棉紡企業困難重重,經受著改革帶來的陣痛,下游產品銷售利潤微薄,很多品種開工下滑,企業多以自己的優勢產品品種接單,以減輕訂單零散對成本帶來的影響。 虧損逐漸收窄 景氣指數好轉 數據表現:根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調查,2014年跟蹤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85%,12月底虧損面是12.4%,較年初收窄了7.6個百分點,虧損面從年初到年尾是不斷縮小的。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發布的景氣指數,2014全年1、2、10月份景氣指數下降到50以下(50以下代表行業不景氣),11、12月份景氣指數有所好轉。 行業分析:棉紡織行業運行質效下滑,致使棉紡織企業虧損面增加大,混紡棉紗和進口紗不斷爭奪純棉紗市場,也使得國產棉紗銷路無法繼續打開。但隨著棉價的穩定,企業的虧損面是不斷收窄的,到2014年年底,產品利潤有所好轉。分析2014年1、2、10月份棉紡織行業景氣指數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節假日的影響,企業放假停產較多。 國內棉價下降 棉花進口量下滑 數據表現:據海關統計,2014年全年累計進口244.1萬噸,同比下降41.2%。其中12月我國棉花進口數量環比大幅增長,但同比下降,價格繼續回落。12月份共進口棉花26.45萬噸,較上月增加17.24萬噸,增幅187.1%,同比減少56.5%。 行業分析:我國棉紡織企業對于進口棉花一直視為“救命稻草”,2014年進口棉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國內棉花直補政策的影響,棉花貿易商和用棉企業在采購進口棉花上多持觀望態度。此外,我國從東南亞國家進口棉紗量快速增加,也進一步制約了進口棉花的使用量。 國內外棉價差縮小 進口紗“降溫” 數據表現:據海關統計,1~11月我國棉紗線進口總量為180.5萬噸,累計進口量下滑6.3%,除2月、4月外,其余各月均有不同程度下滑,8月跌幅最大,下滑26.1%。 1~11月棉紗線進口均價為3.12美元/公斤,同比下滑4.1%。進口單價呈先升后降態勢,6月、7月最高,均為3.21美元/公斤,后連續下滑,10月、11月跌幅較大,分別為7.4%和7.8%,10月單價為3.01美元/公斤,11月單價再創新低,為2.96美元/公斤。 行業分析:我國棉花政策的調整是影響進口紗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2014年取消了棉花收儲政策改為直補,國內棉花價格下跌。受國內棉價下行影響,國內外棉價差總體縮窄,國內紗價隨之下跌,使進口紗承壓,國內企業對進口棉紗線的熱度有所減弱。 進口紗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從品種來看,進口紗需求出現差異化。目前,純棉紗進口仍是主流。其中,25~47支精梳紗呈逐年增長態勢。進口紗品種也從單一到全面,純棉紗進口從低支向中支領域延伸,從普梳向精梳領域蔓延,對國產紗的可替代性逐漸增強。 后市預測 棉花政策逐步完善 行業運行不斷向好 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印發,其中涉及棉花產業的內容包括:1、完善糧食、棉花、食糖等重要農產品進出口和關稅配額管理,嚴格執行棉花滑準稅政策;2、總結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作為棉花直補政策執行的重點地區——新疆,目前已經啟動了對2014年目標價格改革試點評估工作,總結經驗和不足,并對實施方案進行優化。高芳建議,希望棉花政策以財政補貼為導向,把補貼與棉花的產量、內在質量掛鉤,用市場化的手段,調整棉花的產業結構,從而引導棉花質量的不斷提升。 除了棉花直補政策外,涉及棉紡織行業的“高征低扣”改革在2014年已經覆蓋了60%的紡紗能力,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高征低扣”的改革工作將會更進一步。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預測,2015年行業運行將更加平穩。隨著棉花市場化的推進,棉花質量不斷提升,且隨著化纖短纖使用數量的增長、技術進步,棉紡織產品附加值不斷增加,行業競爭力不斷加強。預計在2015年5月棉紡織行業運行將出現起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