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去年媒體報道,中國人去日本買馬桶和電飯鍋,引起輿論熱度。而今年春節,又一景象上演,小到感冒藥、保溫杯等日用品,大到空氣凈化器等耐用品,出現海外“買買買”統統帶回家的現象,這著實給企業上了一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場課。全國兩會期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熱點話題,企業該如何發力供給側改革呢?
供給側產品和消費者需求的矛盾
國人為什么去海外搶購,背后一定是有原因。一是一些產品的工藝水平,國內較國外尚有差距,不能滿足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二是國外某些產品質量可信度較高;三是價格差,國外的產品可能在價格上有優勢。簡言之,大家是去“買品牌、買服務、買體驗、買放心”。
比如,國人買日本的電飯煲,一些人認為這是過分迷信外國產品的表現,可殊不知,日本的電飯煲釆用了電子加熱技術,整個內膽環繞式加熱,一句話“讓米粒在電飯煲里跳舞”就打動了消費者,這就是產品生產理念的不同,日本的理念是把米飯做好,而我們的理念還是把米飯做熟。
國內零售寒冬的表面原因是經濟下行導致消費者需求不足,但是實質上是供需錯配造成的,一邊是消費者的品牌意識逐漸蘇醒,開始追求中高端品質有保障的產品;而另一邊的國內生產商一味追求產能,不熱衷于研發創新,生產的產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國內中高端產品供應缺乏,這也難怪消費者不買賬,而海外代購以及跨境電商應聲而起。
近幾年紡織服裝業由于同質化競爭激烈、生產規模增長過快等因素導致整個行業普遍出現庫存過高、資金周轉困難,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產的情況。而如何控制庫存過高并促進消費,成為紡織服裝行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服裝行業加強原創設計破解同質化
過去幾年,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一方面是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下的內需低迷,另一方面是同質化競爭激烈、生產規模增長過快等因素導致整個行業普遍出現庫存過高、資金周轉困難。
而加強原創設計會讓服裝從最初形象設計到物質結構的設計,再上升到材料組成的設計,每個步驟都注重原創和創意,從而打造一批批“小而美”的服裝品牌。
產品更接近顧客才能引領消費回流
據統計,從去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約1.5萬億元,占67.7萬億GDP的2.2%,證明了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依然強勁。服裝作為國內消費者海外消費的熱門品類,這與國內服裝市場需求不振形成鮮明對比。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消費外流與內需低迷矛盾的背后是本土品牌未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本質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著力點在供給端,但著眼點應該在需求端。消費需求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起點和歸宿,是實現經濟轉型的源泉和動力。一定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實現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研究和調研用戶群體,進一步細分市場,做到與消費者的實時互動,真正了解客戶的心聲,產品要更美、更接近顧客,引領消費回流。
柔性化與精益化生產并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供給側改革,中央明確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些報告里的新詞匯為正在尋求轉型的服裝企業指明了方向。
在中國,“地攤經濟”已經退出時代潮流,“價格越低購買力越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商家現在應該去滿足的是一群高收入、高教育、高品味的消費者需求。擁抱“輕奢時代”需要“匠心”,技術進步所引起的競爭和消費者對更優質產品的需求,將推動更多的企業必須依靠更具工匠精神的產品,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專注于打造服裝柔性供應鏈平臺的辛巴達是柔性化與精益化生產并濟的典型案例。柔性供應鏈作為一種新模式,可以解決服裝品牌最頭疼的庫存問題。辛巴達的柔性供應鏈具有足夠彈性,產能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幫助服裝賣家/品牌商從過去的提前1年到6個月下單提前至10天,多款式小批量100件起訂,3天大批量翻單,無論大單小單均可以保證品質統一可控,及時交貨,將供應鏈對市場的柔性快速響應發揮到極致。幫助品牌商/賣家抓住流行趨勢增加銷售機會,并消滅庫存積壓風險。
辛巴達自成立以來,致力于服裝供應鏈的改造及創新,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鏈接面料商/工廠/工人/服裝品牌/設備商/倉儲物流等服裝行業相關角色,并助其升級,建立數據透明、自由交易、高效協同的智能化柔性生產大網,服務服裝產業,創造服裝產業的良性生態環境。
在這個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時代,辛巴達釋放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催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和生產方式,堅持精益生產的匠心精神,獲得了行業的認可。
服裝新供給催生新需求
“供給側改革”的外部動力來自于市場消費升級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而內部動力則來自于企業的轉型升級、深化變革和創新實踐,讓消費者從消費升級的紅利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而提升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和支持。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命題,供給會自動產生需求。民間也有俗語這樣說,即有個賣什么的,總會有個買什么的。所以,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在于,以新供給催生新需求,而非原來的單純刺激需求。iPhone在出現之前,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手機,一旦出現,消費者被它的品質所打動,所以再貴,連夜排隊也要買。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穿著需求也在變化。買衣服除了追求個性化,還講究功能性。消費者的購買方式也在改變,原來消費者都是跑實體店,現在去淘寶、京東,除了這些大的網絡平臺,還有微商。企業要做的,就是踩準這個節奏進行創新,做好產品。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不斷地創新,才會永遠有市場。
供給側改革通過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擴大增加中高端供給的“加減法”,將保持經濟結構調整的平衡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系統發力,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實施“標準化+”戰略,提高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通過“對路”供給引導消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