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絲織造產業顯現巨大增長空間
長絲織造產業作為我國紡織工業中的新興產業,具有較強的市場活力和技術活力。長絲織造產業起步雖晚,但在近二十年間發展迅猛,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中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之一,并顯現出巨大的產業增長空間。 為了更加有效地發掘產業發展潛力,加快提升產業水平,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應運而生。今年1月經民政部批準,中國色織行業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長絲織造協會。8月18日,該協會將迎來第一屆會員大會。日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文英就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及長絲織造協會相關情況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長絲織造發展前景漸受重視 記者: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為什么近年來這一產業引起了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徐文英:2010年,中國化纖產量達到3089萬噸,其中長絲(包括滌綸、錦綸、粘膠、氨綸、丙綸、醋酸長絲等)所占比重約60%,長絲織造產業是紡織工業中應用量大面廣、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之一。化纖長絲通過機織、針織方法生產的面料廣泛應用在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領域。按照產業分工,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所聯系的織造企業指的是機織產業。它在推動紡絲技術、纖維仿真技術、織造技術、化纖面料印染及后整理技術的發展,引導開發高性能多功能紡織品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十二五”規劃期間,長絲織造產業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富含高新科技的產業、產品應用范圍極速擴展的產業,是推動紡織工業實現科技強國、品牌強國、實現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產業。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基本沒有專門生產化纖長絲面料的織造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化纖原料的開發及廣泛應用,我國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快速發展,織物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種類不斷增加,產量不斷攀升。尤其是近十年來更是發展迅猛,產量從2000年的40多億米上升到2010年的近300億米,年平均遞增20%以上,而其他紡織產品的年均遞增只有3%左右,可以說化纖長絲面料是紡織工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在紡織產品中,我國產量最大的是包括化學短纖在內的棉織物,其年產量在700億米以上,其他如毛呢紡織只有7億米,真絲綢8億米,麻類織物3億米,而化纖長絲織物產量高達近300億米,年產值近2000億元,年出口量也在80億米以上,是僅次于棉型織物的第二大織造產業,是我國紡織工業中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在我國紡織工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記者:您認為我國長絲織造產業將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徐文英:我認為,它是一個前途無量的產業。可以說,長絲織造產業是紡織工業中應用最為廣泛、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雖然棉布是紡織面料的第一大產品,但由于我國人口多、耕地少,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在0.2公頃左右。 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每年用于棉花的耕地始終沒有超過全部耕地面積的4%,指望棉花等天然纖維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是不現實的,而化學纖維并不受土地資源的限制,長絲織物面料花色品種多、新產品新技術推出快,產品的適用范圍遠超棉織物等天然纖維,在衣著類方面既有仿真絲、仿毛、仿麻、仿棉等仿真類織物,也有自身特色產品、功能性產品(如里子布、遮光布、記憶布、麂皮絨、桃皮絨等),除服用外,還可大量應用在家紡、雨傘布、車內裝飾、軍品及其他產業用方面等,如用于制作防彈衣、降落傘及軍服等裝備所用面料。目前,幾乎所有的窗簾布都是用長絲面料制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纖維的品種更趨多樣,產品結構更加豐富,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同時廢舊化纖織物的回用技術更趨完善。因此,在紡織工業發展中,尤其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化纖長絲織造產業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為了滿足人們對紡織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更好地美化人們的生活、豐富產業用紡織品,非常有必要設立全國性的長絲織造協會來規范和引導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 產業快速發展亟待支持引導 記者:為什么要將中國色織行業協會更名為中國長絲織造協會? 徐文英:在整個紡織工業中,其他各類產業早已設立了相應的專業協會,唯獨長絲織造產業一直沒有設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這與這一產業的規模與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因此,單從規模與地位來看早就應該設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目前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長絲織造產業相對比較發達,韓國和臺灣地區也都成立了相應的行業協會。 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前期的發展缺乏明確的管理機構和行業組織,多年來在產業的發展方向、技術進步方面缺乏相應的指導,產業發展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行業在標準制定、技術交流、品牌培育、人員培訓及產業升級、發展趨勢等方面基礎薄弱,引發出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個協會組織來加強管理及各方面工作,推動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首先,行業需要完善統計工作。作為紡織工業的支柱產業,除了海關統計中有長絲織物的進出口統計外,國家統計局并沒有對這一產業的產品進行統計,也缺少這一行業的經濟指標數據。無論是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還是行業內的相關企事業單位都缺少這一產業相關統計數據的指導。 其次,亟須改變缺乏國家及行業標準的現狀。我國化纖長絲織造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由于沒有一個行業協會來協調、管理這一產業,從而導致標準制定工作嚴重滯后,相應的各類行業標準幾近空白,尤其是產品分類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標準、能源計量標準、取水定額標準和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等都是產業亟須制定的標準。需要行業協會牽頭來做這些標準的制定,長絲織造產業也亟須這些標準來進行規范。 再次,需要加強行業引導,扭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嚴重滯后的狀況。我國長絲織造產業起步較晚,加之沒有行業協會的引導,企業比較重視生產性投入,忽視科研性投入,產能的快速發展偏重于低水平急速擴張,沒有統一建立行業自律規范,導致低水平、惡性競爭現象較為嚴重;雖然織造裝備無梭化率較高,但大多都是技術含量較低只能生產普通產品的織造裝備,先進的多臂、大提花等設備比例較低,高檔復雜品種織造能力不足,技術裝備水平上的相對滯后,造成了產品質量和品種與國外同行的差距較大;在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方面,由于我國長絲織造企業大部分是從小的私營企業發展起來,在品牌培養方面重視不足,自有品牌比重較低且沒有形成市場影響力,造成了全行業的產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不高、企業利潤率低、贏利能力不強。最終產品如服裝、家紡及裝飾面料方面的研發與設計環節薄弱,制約了產品的開發以及質量和檔次的進一步提升。即使有企業研發出一些新技術和新產品,由于沒有行業協會的組織,也很難得到有效宣傳和推廣。 此外,噴水織機的污染使部分地區對長絲織造產業采取了限制發展的措施,需要協會組織加強引導。噴水織機在我國長絲織造產業中占比達70%以上,所占比重很大,是長絲織造產業的主要設備。由于化纖長絲在紡絲過程中會使用一定量的油劑,在整經漿絲過程中會使用一定量的漿料,為區分左右捻向需要使用未經固色處理的色絲,再加上設備自身的一些油污,這些油劑、漿料和染料在織造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污水,放任自排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污染程度并不嚴重,平均COD大約在400㎎/L左右,管理較好的企業甚至不到200㎎/L,處理相對比較簡單。行業中有不少企業都積極采取了污水處理措施,經處理后的中水全部回用于生產,既節約了水資源,又避免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過,由于沒有一個全國性的行業組織來進行宣傳和推廣,這一行之有效的技術信息沒有得到充分傳播,導致不同地區對噴水織造采取了不同措施。 其中,曾經是長絲織造主要地區的紹興和杭州的黨山鎮對噴水織造采取了較為嚴格的限制措施和淘汰政策。目前黨山鎮已無噴水織機,紹興的噴水織機企業大部分也已轉移。而同樣位于環境敏感區的長興、盛澤和嘉興秀洲區,由于當地政府積極推動噴水織機污水處理技術,較好地保護了這一產業的發展。因此,就全國而言,行業內的先進技術尤其是環保技術亟須全國性的組織來宣傳、引導和推廣。 長絲織造協會擔當橋梁重任 記者:目前,中國長絲織造協會各項工作進展如何? 徐文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長絲織造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杜鈺洲會長最早提出由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中國色織行業協會負責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協調服務管理工作。經紡織工業協會黨委會多次討論,決定由我牽頭負責組建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考慮到化纖長絲織造產業與色織產業在工藝特點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除了主要原料和絲線染色工序不同外,都采用無梭織機。隨著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色織行業中使用化纖長絲筒子染色、熔體染色長絲生產長絲色織家紡面料、長絲色織窗簾、長絲色織裝飾布、沙發布及長絲色織服裝面料的比重不斷提高,已經不是過去色織行業協會成立之初企業僅以生產純棉色織布和純棉牛仔布為主的產業了。隨著化纖長絲織造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色織產業的發展趨勢,將“中國色織行業協會”更名為“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既符合我國當前紡織工業產業分工格局和行業性質,又能同時滿足色織產業和化纖長絲織造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有利于中國紡織工業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 目前,在各省紡織行辦、協會及有關地方政府、產業集群的大力支持下,會員登記已經初步完成,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新會員已超過300家,各項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經研究,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將于今年8月18日在江蘇吳江盛澤鎮召開。 記者:長絲織造協會今后的工作重點有哪些? 徐文英:第一,盡快建立自主創新體系。采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模式,推動科研院校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創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充分發揮長絲織造處于產業鏈中端的優勢,分別與上游的原料新產品研發和下游制成品應用搭建相互對接的平臺,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共享,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特別是關系到長絲織造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基礎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 第二,積極爭取和完善產業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門對長絲織造產業的發展,對符合產業政策、符合長絲織造行業重點發展方向、有利于合長絲織造產業升級轉型的技術改造項目,在稅收、財政資金方面給予適當支持;支持和鼓勵企業自主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采用先進技術裝備,不斷提升產業水平和競爭力;鼓勵和引導長絲織造企業從資源、勞動力緊張的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第三,積極爭取和完善財稅金融政策。積極爭取改善中小企業擔保環境,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積極爭取對長絲織造先進設備執行進口免關稅的優惠政策,尤其在國產技術沒有成熟前要鼓勵一些關鍵工序采用先進的進口裝備,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 第四,改善產業生存環境,支持企業走出去。重點支持企業建立研發、營銷網絡體系;支持與國際品牌及渠道商開展合作;成立相關中介機構,為企業投資和應對貿易摩擦提供政策信息服務;支持企業參加國際展會,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研究、規劃、管理、技術咨詢、行業調研、反映產業情況、企業訴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落實相關政策,促進行業有序健康發展;支持行業協會協調解決行業問題,為推進長絲織造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好服務。長絲織造協會近期的重點工作包括:建立健全行業信息統計系統,搭建行業信息交流平臺;組織制定長絲織造行業標準,規范市場行為;搞好行業規劃,引導產業發展;組織長絲織造企業參加國內外面料展覽會,為企業搭建貿易平臺;開展技術交流,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