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產業應有序向中西部布局
由中國化纖工業協會、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2中國聚酯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及產業轉移論壇于11月21日~22日在重慶涪陵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中國化纖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重慶涪陵區委書記秦敏、區長沈曉鐘,以及來自全國科研院所、化纖企業的代表近150人出席了會議。論壇緊緊圍繞如何突破原料、技術、品牌等瓶頸,實現化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規劃未來化纖行業的生產布局進行了深入探討。 高勇在論壇上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年大約8000多萬噸的纖維加工總量中,化學纖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0%,而我國在最近幾年很可能會達到75%。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尤其是人類對產業用紡織品的需求,我國紡織行業必須依靠化學纖維的發展,化學纖維將是支撐紡織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部分。 高勇說,最近兩年,紡織產業從東部向西部轉移已經初見成效,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的比重得到快速提升,2011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產業比重達到19.7%。為應對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和勞動資源緊缺的矛盾,棉紡織和服裝成為優先和重點轉移的行業。化纖由于原料的問題,目前發展尚處于產業布局階段。因此,如何發揮東部沿海地區現有技術、資金、研發、品牌、市場、營銷渠道、信息等優勢,以及中西部地區區位、人才、資源等優勢,規劃化纖產業區域布局,推動我國東部企業優勢向中西部主體功能區協調配套的戰略優勢的轉變,是本次論壇的重點,也是今后一個時期化纖行業需要思考和規劃的重要問題。 針對化纖行業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端小平提出了六個原則:一是先易后難,梯度轉移,首先轉移的應是技術成熟產業;其次在市場培育發展良好的前提下再考慮大容量熔體直紡滌綸長絲、短纖等,進而再發展氨綸等其他配套品種。二是向石化原料園區集中,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發展。三是資源、環境、產業協調發展。四是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盡量不布新點。五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杜絕落后產能布局和轉移,要注意技術的先進性、合理性,堅持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高品質的先進生產力。六是中西部企業需加快發展混合型經濟,鼓勵民營資本、外資參與化纖區域結構調整,實現存量資產的重組和優勢企業的擴張,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提升產業集中度。 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重慶涪陵區,近年來在推動石油化工及化纖產業發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涪陵區委副書記、區長沈曉鐘在論壇會上介紹了區政府對于未來發展化纖產業的規劃。他說,涪陵擁有西部地區唯一的PTA生產基地——年產百萬噸PTA的蓬威石化公司,能夠確保化纖產業的原料供應。目前,浙江龍騰集團已經決定在涪陵分批投資建成年產100萬噸的差別化纖維項目。他希望有更多的東部企業能夠到涪陵投資建廠,與當地企業一起開創化纖產業的新局面。 來自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以及化纖企業的代表,在會上就聚酯纖維的產品開發現狀、市場前景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專題報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