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內酰胺產業鏈的三個變化趨勢
我國己內酰胺產業鏈近30年的發展,主要是由全球經濟結構變化驅動的,技術沒有重大突破,因而也沒有產生明顯的成本優勢。由于己內酰胺單體原料的高品質,至今乃至今后,己內酰胺產業鏈發展都受到技術和經濟兩個因素控制。行業發展中技術會不斷提升,經濟發展中市場在不斷擴大。因而只要企業去開拓,未來的市場空間仍非常廣闊。 放眼全球,己內酰胺產業各地發展不一。西歐地區擁有22%的生產能力以及世界領先的聚合紡絲技術,己內酰胺產業產銷平衡。東歐地區擁有14%的生產能力。該地區隨著中下游產業的延伸和發展,會逐步由己內酰胺出口地區變為己內酰胺進口地區。美國擁有16%的生產能力。由于該地區具有完整的產業鏈,是未來推動己內酰胺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該地區己內酰胺產銷平衡的狀態會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而變化。東亞(不包括中國大陸)地區擁有25%的生產能力,目前仍然是己內酰胺產業鏈產品的主要出口地,但是隨著競爭力下降,產能規模會萎縮。 國內己內酰胺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一是5家國有己內酰胺企業培養了己內酰胺產業鏈技術人才,生產的己內酰胺產品培育了錦綸6產業的企業和市場。雖然我國的該產業完全依靠國內開發的工藝技術,己內酰胺的技術相對落后,但卻擁有基礎科學和技術開發的基礎。二是兩家國有引進己內酰胺企業依靠政府和中國石化的堅強支持,占據了30%~40%的己內酰胺市場份額,平抑了國內己內酰胺市場價格,對國內錦綸6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和保護的作用。三是中石化兩家國有企業通過“產、學、研、設計”大力協同發展,經過十幾年的研發和工業化試驗,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己內酰胺技術,為民營企業發展己內酰胺創造了條件。四是民營錦綸企業對于己內酰胺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001年~2013年,隨著國有錦綸6企業的逐漸關閉,民營錦綸企業蓬勃發展,推動了我國己內酰胺產業鏈規模持續擴大。 中國目前己內酰胺產業鏈已經形成己內酰胺166.5萬噸/年,每年215萬噸PA6和每年266萬噸紡絲生產能力,居全球第一。當前的己內酰胺產業全球競爭激烈,將會產生3個變化趨勢:一是生產方面,調減生產負荷會變得常態化,未來10年會出現己內酰胺產業第三次優勝劣汰局面;二是技術方面,企業會提升技術指標,提高產品質量會成為推動力,未來10年會出現研發浪潮;三是貿易方面,中國會由己內酰胺進口國向己內酰胺產業鏈資本輸出、技術輸出和產品輸出等方向轉變。 己內酰胺產業的發展也面臨挑戰,還受制于能源與環保等問題。目前生產1噸己內酰胺大約需要3.2萬噸~3.6萬噸原油當量的資源,這也就是己內酰胺產品價格受到原油價格支撐的主要原因。而生產PET大約需要1.2萬噸~1.4萬噸原油當量的資源,因此,原油價格上漲,滌綸的優勢將增強。隨著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現有每生產1噸己內酰胺生產裝置的廢液量為0.8噸~1.2噸己內酰胺,很難符合綠色化學、化工的原則,尤其是環己烷氧化裝置。研發以廢液為原料,回收化學品工藝是己內酰胺產業鏈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增加己內酰胺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另外,加大對己內酰胺生產工藝產生的SOx、NOx有害氣體處理的投資也是己內酰胺生產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環己酮氨肟化綠色化學工藝會加速世界己內酰胺企業無羥胺化技術改造。 未來我國己內酰胺產業鏈發展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市場方面要看到,發達國家石化產業的戰略發生調整,我國低勞動力成本擁有比較優勢。科技方面,目前我國己內酰胺產業鏈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實力仍然與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有相當大的差距。雖然我國在消化吸收過程中對發達國家的技術有所創新,但是在基礎和技術科學方面,特別是高分子材料學方面,我們還需要努力補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