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大關系,淺色布對原棉要求不高,但是不能使用成熟度系數低,差異較大的原棉,否則會引起纖維混合不勻,面料染色后會出現斑點或條花,所以淺色布要求使用含雜較少,色澤較好的原棉。深色布對纖維吸色能力要求高,要求成熟度好的原棉,印花布對原棉要求可以降低一些,因為印花后,可以覆蓋一些棉布上的紗疵和橫檔,對于色織用紗,要求最高的一色布面料用紗,一色布也被稱為米通布,是采用染色后的紗線織造高檔裝飾或服飾面料。因為染紗過程中紗線要經過多道工序的加工染色,所以要求紗線無毛羽,無紗疵,無接頭,目前國內能達到高檔一色布用紗的紗線較少。
g.特殊用紗
特殊用紗的種類較多,如輪胎用的簾子紗線,高檔縫紉線,裝飾用面料紗線,手帕用紗線等,要求配棉時根據質量要求具體選擇,切不可造成萬能配棉現象。
客戶在紗線購買合同中,除了要求紗廠根據紗線用途訂紡以外,很多訂單還要求紗線的具體質量技術指標,如條干CV值,成紗棉結疵點等,棉紗質量的好壞,除了與生產管理,工藝條件,機械狀態,操作水平等有關外,與所用原棉的優劣,使用的合理有很大關系,因此掌握好紗線質量對原棉的不同要求,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原料的技術性能,在配棉成本相對低一些的情況下,提高紗線質量,穩定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有重要的作用。
4、配棉方法
目前棉紡企業普遍使用分類排隊法的配棉方法,分類排隊法就是根據原棉的特性和紗線的不同要求,把適合紡制某品種紗線的原棉劃分為一類,排隊就是將同一類的原棉按產地,性質,色澤基本接近的排在一隊中,然后與配棉日程相結合編制成配棉排隊表。分類排隊法的優點是可以有計劃的安排一個階段的紗線配棉成分,可以保證混用效果,是一種科學的配棉方法。
a、原棉的分類
原棉分類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可以按照紡制產品的規格對原棉進行分類,比如:精梳32--40支針織用紗使用同類原棉。
二是每一個配棉類別的成分根據原棉具體的技術指標來確定,但是每批原棉技術指標差別不要過大,比如控制范圍如下:
品級:1--2級
長度:2--4毫米
含雜率:1--2%以內
含水率1--2%以內
包裝:緊包配緊包松包配松包包重接近產地穩定等
三是棉紡工藝流程不同,配棉分類時也要靈活掌握,比如:同樣的原棉在不同季節出現不同成紗質量時,配棉分類時就應及早調整。
b、原棉的排隊
在分類的基礎上,將同一類原棉排成幾隊,把產地,技術指標相對接近的原棉排在一個隊內,以便當一個批號的原棉用完以后,用同一個隊中的另一個批號的原棉接替上去,使正在使用的原棉的特性無明顯變化,達到穩定生產和保證成紗質量的目的,為此,原棉排隊應遵循以下幾點:
①主體成分:
為了保證生產過程和成紗質量的穩定,在配棉中一般有意識的安排幾個批號技術指標相對接近的原棉作為主體成分,一般產地為主體,也有的用長度作為主體。主體成分一般占到總配棉的70%左右,這樣可以避免品質特好或特差的原棉混用過多。但是由于原棉的性能是很復雜的,在具體生產中,如果很難用一隊原棉作為主體成分時,可以考慮用幾批原棉,但是注意使用時不要出現雙峰接批現象。
②隊數和混用百分比
隊數和混用比有直接的關系,隊數多,混用比小,隊數少,混用比就大,隊數過多時,生產管理難度較大,還容易造成混棉不勻,隊數過少時,混用比較大,當接批時容易造成原棉性能的較大差異。
所以確定隊數時,首先要知道混棉加工方式,如果采用人工小批量生產,隊數最好要少,不超過4隊,抓棉機混棉時可以增加到6—9隊,后工序如采用并條條混時,還要考慮棉條的搭配比例。
其次確定隊數還要考慮總投入原棉的數量多少,棉紗屬于小批次生產時,隊數不易過多。
再者確定隊數還要考慮原棉的產地、品種、質量指標等因素,原棉產地軋花廠多,品種多,質量差異大時隊數易多。
最后確定隊數還要考慮產品的品種和要求,如產品的色澤要求較高時,隊數易多,成紗質量波動較大時,隊數也要多一些。
當隊數確定以后,可以根據原棉的質量情況和成紗質量要求確定各種原棉混用百分比,為了減少成紗質量的波動,最大混用比一般為25%左右。
工廠的原料程序流程:
1、進料程序:一般按照毛重(當地棉)或凈重(進口)或準重(新疆棉)結算。
2、車間領料:一般工廠按照毛重計算,制成率根據原棉情況:(1)氣流紡:配棉等級:4--6級時:1.12紡一噸。(2)氣流紡:配棉等級4--6級加下腳時:1.15--1.2紡一噸,根據配棉情況。(3)環錠紡普梳:配棉等級3級時,1.08--1.1紡一噸。(4)環錠紡精梳:配棉等級2級時,1.34--1.38紡一噸。(5)環紡精梳長絨棉高支紗1—2級時,1.38--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