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阻燃的基本概念
對于材料和結構可以進行阻燃處理,降低火災發生的概率和發展的速率。阻燃方法的分類及特點:阻燃劑按其使用方法分為反應型和添加型兩種。添加型阻燃劑可分為有機阻燃劑和無機阻燃劑,它們和樹脂進行機械混合后賦予樹脂一定的阻燃性能,主要用于聚烯烴、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樹脂中。它的優點是使用方便、適應面廣,但對聚合物的使用性能有較大的影響。反應型阻燃劑是作為一種反應單體參加反應,使聚合物本身含有阻燃成分。多用于縮聚反應,如聚氨酯、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聚碳酸酯等。反應型阻燃劑具有賦予組成物或聚合物永久阻燃性的優點。
二、阻燃紡織品技術發展歷史
人類最早的阻燃歷史可追溯至煉金術和羅馬帝國時代,據Claudius年鑒記載,在公元前83年,即用alum溶液處理木城堡以阻燃。這里的alum或alumem系拉丁文,很可能是鐵和鋁的二硫酸鹽。有關織物的阻燃最早記載是NikolasSabbatini在1638年發表的文獻,當時考慮到劇院的火災危險,建議用陶土和熟石膏作為填料加入涂料中以用于處理劇院的帆布窗簾而使其獲得阻燃性。此外,1684年9月16日發表的報告中也提到過一種難燃織物以及衣服。第一個提及阻燃纖維的專利是1935年的英國專利551。此專利報道用于阻燃織物和紙漿的阻燃劑含有alum等。幾十年后,法國國王路易十八囑著名科學家研究降低劇院織物可燃性的方法,此時劇院的火災也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而我國的紡織品阻燃技術始于上世紀50年代,以研究棉織物暫時性阻燃整理起步,但發展緩慢。上個世紀60年代才出現耐久性純棉阻燃紡織品。上個世紀70年代開發了阻燃劑后開始了對合成纖維及混紡織物阻燃技術研究階段。上世紀80年代,我國阻燃織物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上海、吉林、山東、廣東、天津、四川、北京、江蘇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單位、院校及工廠相繼對阻燃纖維進行了小試研究,滌綸和丙綸已形成批量生產能力,但總體說來,阻燃纖維產品仍處在研究和試階段。本文摘要介紹合成纖維阻燃改性技術。因此,從簡單的阻燃技術發展歷史回顧段落中可以看出,阻燃技術歷史悠久,防止火災從古到今一直是受社會關注的永久性話題。雖然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但是這個話題還是要繼續講下去,直到永遠。
三、阻燃紡織品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關注
由于紡織品大多數具有易燃特性,日常生活中的火災隱患也無所不在,因此阻燃纖維及紡織品的開發和應用越發受到社會關注。例如,防火阻燃性紡織品研發和性能測試以及相關標準的制定、國內外阻燃劑開發現狀與發展、阻燃技術在家紡領域中的實踐應用等等,成為最近幾年許多人士感興趣的熱點。據了解,針對紡織品的不同用途,世界各國制定的阻燃法規已經由飛機內飾紡織材料、地毯和建筑裝潢材料逐漸擴大到紡織服裝、家具沙發套、床墊和室內裝飾物等,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還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的服裝以及睡衣要具有阻燃功能,且必須在產品上標明。而據中國阻燃協會秘書長、國家阻燃專業實驗室教授周政懋曾經介紹說,我國法規對公共場所用阻燃制品的阻燃性能及阻燃標準等級都有明確規定,人們希望在更安全、更可靠的環境中生活,因此阻燃紡織品標準和環保的阻燃劑生產成為重要研究課題。部分專家也認為,阻燃劑發展趨勢在提高阻燃性能的同時,將更加突出注重環保與生態安全性能,一些傳統溴系阻燃劑受到日益嚴格的環保和阻燃法規的壓力,溴系阻燃劑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成為熱點,逐步實現阻燃劑的無鹵化和生態化將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目前,我國阻燃劑無論是品種上還是用量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國家對阻燃法規貫徹力度的加強,我國阻燃劑及阻燃紡織品開發和發展將更有前景,因此要提高開發創新能力,推動阻燃劑工業朝著環保化、低毒化、高效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
四、紡織品阻燃技術現狀與法規
1.紡織阻燃技術現狀
近幾年,我國對紡織阻燃技術有了較快發展,一大批新型阻燃纖維及多功能阻燃紡織品問世,但與國外差距仍較大,特別是高端市場基本上被國外公司所把持,而我國自己研制的技術尚有很多難點有待克服。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我國公共場所使用阻燃產品的比例很小,阻燃塑料的用量1%的比例都未達到,使用阻燃紡織品的比例更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絕大部分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及合成纖維都是易燃或可燃的,用這些纖維加工的紡織品也極易燃燒。而國內外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室內裝飾織物、床上用品、沙發、電熱毯等都曾是火災的源頭,因而發達國家對開發阻燃紡織品都有給予高度重視,并制定了嚴格的法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