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主產棉區鹽城,近期盡管棉花成熟采拾的量大于節前,但是收購企業所實際操作的價格走向則相對平穩。10月上旬,大豐、射陽、鹽都等地的籽棉收購報價:329級,38%的衣分,在每斤4.10-4.20元之間。其它品級間約存在0.10-0.20元的等級差價。大約在10月中旬初,當地籽棉有過每斤下跌0.02-0.04元收購價的動向,有的地方是0.05元,但是從這個時候為止點(10日12日左右),鹽城籽棉價格正常在4.00-4.20的水平,其價差亦在0.05元段檔上盤旋,已經一周多時間幾乎平穩運行。
有關人士也曾分析,近期上市籽棉品質較好,衣分也在逐漸上升,而按今年以來的開秤收購價格走勢看,現在執行的價格實則有下跌之嫌。而收棉企業的觀點是,首先,國際國內節前節后大的棉價走勢也有過幅度不等的波動,這對于市面反應而言,“隨波逐流”似乎理所當然。其次,國儲棉20400元是個隱形標桿,品級328-329亦是個“莊點級”,當籽棉收購報價在4元左右時,視衣分不同、費用高低,企業可控性單位成本價在19000元左右,再考慮低位風險存在機率、保管費用、資金占用等等,千元左右的一噸溢余抵擋這些因素也許“問題不大”。而在“捉大花”時能穩住市場,穩住4元左右這個價位拿些資源是企業唯一選擇,有收儲價“指導”著,再控減些費用,再改進工藝增加部分升級,企業經營獲利的期望值要大一些,而在天氣條件影響下再去爭取資源為時晚矣。
對于當前市場,棉農操作很現實,首先,今年的棉價盡管沒理想值高,但不像前些年高開低走或早晚不一,農民的交售壓力不大。其次,今年棉花單產高,品質好,多拾個百把八十斤,也不在于每斤三分兩分的來去。還有,小販少了,盤剝少了,自家門前售棉給廠家,一手錢一手棉,小販拿的好處自己得了,“兩邊扯扯”還算劃得來。去年,鹽城的棉花中后期收購價格與開秤時的價格每斤相差三、五角錢,農民不是邊賣邊悔就是邊賣邊跳,今年的“平穩”,雖然農民不為此價而滿足,但是一個穩字讓農民安心許多,所以多數地方干部反映,今年將惜售進行到底的農戶不比往年多。盡管眼下為何形不成交售高潮,售棉進度總是中速前行?問題根源還是在于植棉面積下降太多,資源總量不足。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