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在去新疆的路上
9月11日下午,記者在菏澤火車站遇到一批帶著小紅帽、拿著行李候車的人,從他們口中得知,他們是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務工拾棉花的勞務大軍。領頭者王中軍告訴記者:“4點的火車,大家一早就在火車站集合了。”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截至2011年已連續19年實現棉花面積、單產、總產和調出量全國第一,2012年棉花種植面積2470萬畝,較去年實際增加66畝。每年8至10月是新疆棉花豐收的季節,而這些棉花需要大量“拾棉大軍”采摘。由于獨特的氣候,成熟的棉花必須趕在11月初大雪降臨之前搶收入庫,不然,一年的耕作就化為泡影。成千上萬“采棉工”涌入新疆,確保了新疆棉花的采摘,對他們個人而言,也想抓住這兩個月的“黃金”時間增加收入。
農村悄然興起“拾棉熱”
組織這次去新疆拾棉花的王中軍是牡丹區黃堽鎮人。他告訴記者,他在新疆呆了七八年,他弟弟在新疆庫爾勒市承包了1000畝地,他每年都回來招一批拾棉花的工人去那里,今年招了38人。棉花種在棗樹中間,算下來大概有600多畝。由于地域、天氣等原因,新疆南疆棉花成熟期比北疆晚,所以去南疆的庫爾勒拾棉花現在才出發。現在去新疆的火車票很難買到,他們先從菏澤出發到西安,再從西安直接到庫爾勒,這樣能省去不少在路上的時間。
來自牡丹區小留鎮吳村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我這是第二次去新疆拾棉花,還是跟著王中軍,比較放心。家里地太少了,孩子也都長大了,沒什么負擔,拾上兩個月的棉花還能賺不少錢,體力足的時候就多干一點兒,不想干的時候也沒人催。”“我是第一次去新疆拾棉花,有以前去過的人帶隊,我不害怕。”來自牡丹區何樓辦事處25歲的小何開心地對記者說。
王中軍認真地說:“新疆人稱重按公斤算,他們說的‘一斤’就是內地的一公斤,‘半斤’是我們常說的一斤,我們現在也習慣性地跟他們說了。”如此算來,幾乎每個“采棉工”一天采棉的重量都在100斤以上。今年棉花的價格一般是1.6元/公斤,手快的一天能掙300元錢。
去新疆拾棉花兩個月左右,如果在家種地根本得不到收益,外出打工短期的工資很低。“拾棉花也很累,也沒人要求我們干多少,但大家都努力地干,出去一趟能多賺一點兒就多賺一點兒,回來也不耽誤干農活。”牡丹區何樓辦事處幾個采棉工說。
據了解,采棉工在新疆打工兩個月左右,扣除往返費用,人均收入可達三四千元,高者近萬元,這對在家務農收入較少的農民有很大的吸引力。這幾年,在農村悄然興起后就一直成為短期務工的首選。
“拾棉大軍”以女性為主
在這批等待上火車的“拾棉大軍”里,百分之九十的是女性,年齡在30-40歲之間,男性年紀也都不小。王中軍說:“出去拾棉花的大部分是中年婦女,我們招收的工人有年齡限制,25-55歲,一般說,這個年齡段的婦女都已成家,孩子也大了,家里的責任不會太重,只要能干地里的活就能拾棉花。”
“女性拾棉花手比較快,拉著一個編織袋邊走邊拾,大半天就能拾一袋子。男性拾棉花手慢一些,他們干體力活也許很厲害,但拾棉花是個細活長,所以去拾棉花的男性少,他們寧愿出去打工干體力活。”王中軍說,“今年的38個采棉工中,只有5個男性;去年40人里只有2個,年齡最大的55歲。”
鄧喜明是這批“拾棉大軍”中連續幾年去的男性之一。他告訴記者:“我以前去過南疆的阿克蘇、庫爾勒,還去過北疆的瑪納斯、沙灣,干得久了就掌握技巧了,可以多拾一些。我已經40多歲了,長期出去打工身體吃不消,去拾棉花掙錢,家人很支持。”
據了解,拾棉花沒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勞動強度大、技巧是關鍵、對腰部損傷較大、身體要強壯,這是幾個要點。如果技巧用得好,一般用雙手同時去摘二至三朵,甚至五朵棉花就有可能達到每天百公斤以上,棉花分為頭遍棉、二遍三遍,甚至四遍。拾棉花又是個細活,心細、手快、耐力足才可以收獲“滿滿”。
人社局提醒:外出務工一定選擇正確中介
“農民去新疆拾棉花這樣一個務工潮的興起已經有好幾年了,一開始是由政府輸送民工去新疆,現在都是民間自發地去。拾棉花務工已經走向市場,農民可以自發地選擇拾棉花的中介和組織。”就“拾棉大軍”興起的有關問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力就業處一工作人員表示。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就業辦公室負責人說,如今民工的出行計劃性、組織性變得越來越強;新一代有文化、懂技術的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并成為勞務輸出的主力軍。已經外出的農民工對于用人單位的選擇更為謹慎,以期規避因企業關停、裁員造成的失去工作崗位的風險。部分尚未外出的農民工則采取在家等待消息的方式尋找再次外出務工的機會,以減少外出求職的成本。另外,還有少部分外出的農民工采取實地考察的辦法,到幾個備選的務工地點了解當地的務工條件和工資待遇,然后確定其務工崗位。
王中軍說,他們都是臨近村子的人,知根知底地一起出去,大家都很放心,一般像他們這樣出去的都不收中介費,但也“聽說過有人說是跟著某些組織出去拾棉花,被騙中介費的”,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有關人員提醒廣大務工者:“隨著新疆棉花采摘期的到來,大量拾花工陸續奔赴新疆,從事拾花工勞務中介的人也多了起來,但有一些人打著中介的幌子,從事詐騙活動。一些打著中介幌子的人利用拾花工短缺的空擋,進行非法活動,從棉農身上騙取錢財。所以提醒打算出門拾棉花的農民朋友,選擇信任的中介,最好是熟知的親人或者朋友引薦,跟著自己同村或者親近的人一起,對結束拾棉花工作以后工資的問題也要提前和雇主商量好,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