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大對棉花產業宏觀調控力度,盡力穩定和平抑棉花市場,國家已連續兩年出臺新棉收儲政策,2012年的收儲價達到20400元,不僅高于去年,而且明顯高于目前市場運作價位。有關信息披露,國內不少棉花企業正積極備戰新棉收購,踴躍參儲。從一定意義上看,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息,但筆者近日在棉花主產區所了解的情況卻不是太令人樂觀。
首先,在廣大的棉花主產區,與普通農民談及棉花收儲的事,他們競然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尤其對于收儲政策種棉農民的扶持度不甚了解,縱然解釋一番,一些農戶還是認為這是收購經營企的事情。也正是對于政策的不明,一些地方新棉上市又現觀望、惜售、僵峙等局面;其次,多數企業知道收儲政策,但在主產區,因為規模、設備、技術、能力限制,真正拿得到參儲“入場券”的企業也不多,即使有資格參儲的,也更多考慮自身利益而淡化了收儲新政的宣傳,至于起自去年的收儲新政實施效果如何,業內也是議論紛紛,“利益走偏”成為不爭的事實。勿庸置疑,國家的棉花收儲政策,同糧食、油料、肉類儲備一樣,是保護、扶持、照顧產業發展的一項宏大的調控型國家政策,其巨大的效力在于發揮國儲優勢與力量,對產品入市的價格進行“托底”,“縱虧由國擔,不讓民吃虧”,最大程度上依靠國力保護著生產經營者利益,維護產業經濟乃至國計民生的穩定。業內人士都明白,國家相關部門對于棉花收儲政策的貫徹實施具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操作上亦有具體規范,而且就按20400元-噸收儲價折算出的中準級籽棉收購價應是什么水平,業內人士更是心知肚明。而近年來各地在實際運作上又是如何執行政策的呢?當然,棉花收購有一個質量檢測,按質論價的原則,但也未必所有的棉花品質都被“攔”在中準級之下吧?!
今年各地新棉豐收在望,這也是在持續多年的棉花生產面積、資源總量大幅下滑的走勢之下難得-見的豐產年景。的確,不少涉棉企業在近幾年低迷不振的棉市中效益大減,但我們的參儲棉企不能拿著國家給予的優惠扶持政策只顧自救充饑而忽略整個產業的優惠共享。好政策一如陽光雨露,滋潤的應是天下庶民。對于棉花收儲新政在貫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筆者建議相關部門首先加大棉花收儲政策宣傳力度,讓政策的實施目的意義和核心內容為廣大的棉花生產者所了解和掌握;其次是切實有力有為地強化收儲的運行管理,對不能執行新政操作規范甚至欺下瞞上,弄虛作假的企業要堅決處理,取消資格;再次,有關部門應現場介入收購經營環節,按收儲價,督查企業是否給足應該給予售棉農民的棉價,以真正讓農民也從收儲政策上感受政府的幫扶與照顧。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