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河北滄州棉市一片凋落。河間市的趙莊村是當地重要的棉花加工生產基地,擁有大小軋花廠150多家,僅400型企業就超過20家,擁有1家3萬錠紡紗廠,幾乎家家從事棉花加工業,當地的很多富戶也是因棉起家。但是,今年卻是一片冷清,街上很難見到棉車,惜日的繁華已一去不回。“就有3-4家在收,其它都停了。”當地1位企業負責人介紹,自從2012年當地企業日子就明顯不好過了,2013年情況更加糟糕。一是籽棉收不上來。往年規模較大企業1個棉花季加工7000-8000噸皮棉很正常,可是2012年多數企業皮棉加工量在2000-3000噸,2013年超過1500噸的企業已是鳳毛麟角。很多人認為籽棉難收是“僧多粥少”造成,但是當地村民感覺到的是“根本無棉可收”。
官方統計數字,今年滄州市棉花播種面積150余萬畝,但走進當地農村,很難發現成片的棉田。因此,很多“棉花人”估計2013年滄州棉花播種面積可能在120萬畝以下。二是加工利潤大減。該負責人做1個比較,2011年國家收儲工作剛剛展開,交儲企業利潤均在2000元/噸以上;2012年即降至1000元/噸左右,2013年的銳減至400-500元/噸,若減去部分指標造成的貼水,棉企幾乎沒有利潤。“政策給400型企業的紅利正在逐年減少。”該負責人說,400型企業依靠“政策”起家,未來“吃偏飯”的機會不多了。“最讓人揪心的是明年棉花可能會更少。”當地一位棉商介紹,2013年滄州多數棉農遭遇“賣棉難”。
首先,今年滄州遭遇洪澇災害,棉花質量下降1-2個等次;其次,當地交儲企業嚴把質量關,棉農籽棉交儲率僅50%左右,其余棉花少量被200型企業買走,但仍有40%左右棉花滯留棉農家中。該棉商說,與他們業務聯系的幾家包地棉農均表示2014年不再種植棉花,河間市某大型優質棉種子公司負責人說,今年訂購種子的經銷商寥寥無幾,預計明年春播植棉面積可能會繼續縮減。
另外,在調查中了解,由于2014年國家不再大規模收儲,加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令很多交儲企業惴惴不安。東光、吳橋等地加工企業負責人說,這兩年經營困難,很多企業已是瀕臨倒閉,若失去國家收儲這個“大靠山”,200型小廠可能會卷土重來,可能就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明年是否繼續開工收購尚是未知數。甚至一些企業“直言”放棄,改做別的生意。1位市場人士說,估計2014年滄州域內加工企業將減少30%以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