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棉花資源減少 棉花企業吃不飽
為保護棉農種植積極性,維護棉花價格穩定,中儲棉自2011年開始執行“臨時”收儲政策。如今,這項“臨時”政策已實施3年,效果如何? 調查發現,收儲政策確實為保護棉農利益發揮了作用,但依然難阻棉農“棄棉改糧”,當地棉花種植面積連年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棉花加工廠、棉花倉儲等下游產業產能過剩,企業大呼“吃不飽”。 加工廠“吃不飽” 11月30日,在德州武城楊莊鄉,一座座棉花加工廠沿318省道鋪開,這里是德州乃至山東棉花加工廠最集中的地區。目前正值棉花收購加工高峰期,但今年卻有些冷清。 在武城縣寶豐棉業有限公司(下稱“寶豐棉業”)門口,兩輛拉著棉花的車輛正等著棉廠的人驗貨。“我們昨天從棉農那里收的棉花,今天已經跑了兩家棉廠,對方給得價格太低,來這兒看看能給多少。”棉花小販老張說。 棉農、小販抱怨棉花價格低,棉廠的說法卻相反。“今年棉花量比往年少,且價格高,公司不賺錢。”寶豐棉業業務人員說。寶豐棉業董事長劉寶峰介紹說,今年公司已收購棉花1000多噸,比往年減少1/3。“棉花種植面積下降,產量減少,農民惜售,棉花加工廠都吃不飽。”劉寶峰說。 寶豐棉業的狀況屬于上游,許多棉廠的狀況遠不及此。在武城縣天友棉業有限公司門口,一個棉花小販停下車詢問之后又離開了。天友棉業法人代表張洪軍告訴記者,公司現在已經停產,“剛開始運作了一段時間,收了二三百噸,但量太小,不賺錢,所以就停工了。” 量小,吃不飽,不賺錢,這是棉花加工廠的普遍呼聲。德州市棉花協會副會長馬俊凱提供的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預計本年度德州地區的棉花產量在9萬噸左右,而該地區符合交儲條件的400型棉花加工企業有85家,加工能力在50萬噸以上。” 50多萬噸的加工能力,面對只有9萬噸的原料供給,棉花加工廠如何生存?據了解,除了在當地采購棉花,德州的棉花加工企業還在河北等周邊地區購棉。近期,更是有眾多企業遠到新疆購棉,但仍然難以緩解棉花加工產能過剩的現實。“在德州85家棉花加工企業中,今年開工的只有70來家。”馬俊凱說。 等待新疆棉“補倉” 加工企業吃不飽,倉儲的情況如何呢?至11月28日,中儲棉今年已累計收儲292萬噸,國內棉花庫存總量達到1000萬噸,超過全年使用量。如此說來,倉儲應該爆滿,但現實呢? “現在進行的棉花收儲集中于新疆地區,內地還沒怎么入庫呢。”山東錦和棉麻有限公司(下稱“山東錦和棉麻”)業務經理趙武表示。據介紹,山東錦和棉麻旗下有3個棉花加工廠,還有一個中儲棉指定的棉花收儲倉庫。但迄今為止,3個棉花加工廠只收了800多噸棉花,入庫量不足1000噸。“倉庫里有1萬多噸棉花,絕大部分是新疆移庫過來的,還有一部分是2011年度、2012年度入庫的。”趙武說。 記者采訪了中儲棉指定的多個棉花倉庫,結果大同小異:當地棉花有限,正等待新疆周轉棉“補倉”。 山東省禹城市棉麻有限公司負責人邵宗立介紹說,公司庫存能力達到20萬噸,目前僅有11萬噸庫存,還有9萬噸庫容尚未利用。目前的庫存都是往年收儲的,且大都是從新疆移庫而來。 位于陵縣的山東苗寶種業有限公司也是中儲棉指定的收儲棉倉庫。其業務負責人許廣強表示,公司有大半庫容尚未利用,利用的庫容均為往年的收儲棉。“棉花產量少,今年還沒有收儲棉入庫。” 武城縣興宏物流倉儲有限公司董事長譚英偉也表示,公司今年已經實現入庫4000多噸,但仍有大量庫容尚未利用。“總庫容有13萬噸,往年收儲棉約占7萬噸庫容,今年還沒怎么入庫,正等待新疆棉的‘補倉’。” 得益于中儲棉大規模收儲,國內棉花的庫容能力近些年大幅提高。在德州地區,中儲棉指定倉庫的庫容能力達到100萬噸左右。此外,尚有兩個正在建設的倉庫沒有投入使用,庫容能力分別達到20萬噸和15萬噸。不久的未來,德州地區棉花庫容能力將達到135萬噸左右。 這樣的庫容能力,遠遠超過當地的棉花產量。之所以仍能保持較高的庫容率,主要得益于新疆棉的補充,但一些業內人士對未來充滿擔憂。“新疆也在建倉庫,一些在建項目占地數千畝,庫容能力巨大。”譚英偉說。趙武也坦言,“省內的棉花庫容能力已經嚴重過剩。” 能否拯救下游產業 對于棉花下游產業面臨的窘況,有人將原因歸結于中儲棉的收儲政策。 張洪軍抱怨說,中儲棉的收儲政策劃定了一個死的棉花收購價格,棉花加工廠失去了市場運作的空間,只能賺微薄的加工費。夏津亨利棉業總經理于鳳軍表示,收儲政策退出后,棉花加工廠的日子也許會迎來轉機。 多方消息顯示,中儲棉收儲政策明年即將退出,這是否能拯救棉花下游產業? 馬俊凱分析說,從客觀角度講,近幾年的收儲政策為保護棉農利益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因為種棉效益不如種糧,棉農“棄棉改糧”的趨勢難以扭轉。 2008年,德州市棉花種植面積最高達到290萬畝。此后,種植面積逐年下滑,至2012年已下降到130萬畝,今年則進一步下滑至110萬畝。“預計明年,德州棉花種植面積將再下滑20%,100萬畝的關口將不保。” 棉花種植面積急劇下滑,加工能力則嚴重過剩,在這樣的產業現實面前,即使中儲棉將棉花定價權還給市場,對棉花加工廠的利好也將是有限的。而對于倉儲業來說,在失去“收儲”的庇護之后,日子恐怕會變得艱難起來。 收儲政策退出后的最大受益者,將是更下游的紡織業。“因為收儲政策抬高了國內棉花價格,國內紡織業正忍受著國內外棉花巨額差價的煎熬,大量訂單紛紛流向東南亞。收儲政策退出后,棉花價格交給市場,將緩解國內紡織業面臨的困境。”馬俊凱分析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