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精品久久久免费影院,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看精品亚洲99精品国产,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国产成人嫩模一区二区,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錦橋紡織網
資訊 要聞 視點 外貿 統計 標準 科技 市場 寧波 織里 昌邑 盛澤 湖塘 錢清 供應 坯布 紗線 面料 家紡 服裝 紡機
棉花 現貨 撮合 鄭棉 美棉 收儲 拋儲 曲線 棉花 化纖 紗線 坯布 外匯 原油 采購 坯布 紗線 面料 家紡 服裝 紡機
化纖 滌綸 粘膠 聚酯 腈綸 氨綸 錦綸 計算 克重 布價 紗價 棉價 外棉價 服務 會員 廣告 軟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熱門關鍵字:

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紡織之痛 棉農之殤

                     

  近段時間,河南尉氏棉花紡織公司總經理李化民的心里很“抓毛”。“現在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去年開工也就70%,一點錢都不賺,稅還要交。”遠在千里之外的湖北惠民農業科技種棉大戶劉立清的心情和李化民一樣。“往年這個時間,棉種已經賣得差不多了,現在還沒有人來買,今年種棉面積肯定又下降了。”劉立清說,去年長江流域棉花種植已在減少。

  記者最近在山東、湖北、河南、河北走訪了部分紡織企業和種棉大戶,看到的是棉紡行業整體不景氣,大多數紡織企業不得不進入“休眠期”;另外一個現象是大量的棉農棄棉,棉花產量將有波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問題又出在哪兒?

  內外價差和兩難的收儲政策

  在采訪過程中,棉紡企業提到最多的是棉花收儲政策對行業的影響。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出臺于2011年,在這之前,國內棉花生產曾一度出現滯銷。2011年,國家以每噸標準級棉花1.98萬元的價格進行第一次收儲。大量的棉花隨即進入了國庫。從2011年9月我國首次實施棉花臨時收儲制度至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估算,國家收儲的棉花已超過1000萬噸。“這1000萬噸是我們棉紡行業一年半的儲量,可以說國庫已出現脹庫問題,而我們的棉紡企業卻沒有棉花使用。”  

  為什么棉紡企業沒有棉花用?

  2012年上半年,國家第一次放儲,每噸棉花1.8萬元,計劃放儲100萬噸,最后放儲的結果是40多萬噸,放儲價錢比原定價格每噸多了500元。2013年初,國家第二次放儲,每噸棉花1.9萬元,計劃放儲300萬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只賣出不到60萬噸。高勇說,第一次放儲,行業協會建議的價格是1.6萬元一噸。而在2012年9月,國家決定再次啟動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每噸棉花的收儲價定為2.04萬元,高勇認為這個價格高出了國際棉價5000元一噸,風險已經存在。“原因是紡織企業根本接受不了這個價格,只要買了,肯定是虧損,企業寧肯停產,也不購買國內高價棉。”河南焦作海華紡織公司經理曹俊海認為最后的結果只能停產等死,“國際上低價的棉花我們買不到,國內的棉花價格又比國外高很多,只有等死,除非生產非棉產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經濟分析師李靖認為,收儲本意是為了保護棉農的利益,但從長遠看,若不按照市場規律調整政策,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另外國家每年大量收儲,大約有幾千億元的資金支出,再加上倉儲保管費用等成本,對國家財政來說同樣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2013年1月3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本報記者提出紡織行業為什么虧損的問題時回答: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是造成2012年棉紡織行業集體虧損的主要原因。“整個棉花市場就政府一個買家和賣家。比計劃經濟時期還厲害。”  

  國家大包大攬收儲,對棉農不見得是好事

  企業對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不滿意,那么,作為政策制定的初衷,棉農是否得到了實質性好處?

  “今年湖北棉花種植面積低于去年7%。”湖北紡織工業協會會長王洪章說,2012年,黃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積為2704.9萬畝,同比下降13.3%,其中,山東省植棉意向面積同比下降10.3%,河南省同比下降18.1%,河北省同比下降7.4%;長江中下游棉區植棉意向面積為1863.5萬畝,同比下降11.4%。為什么棉花種植面積會萎縮?

  湖北公安縣棉花種植戶杜成中認為主要原因是種棉成本太高。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山東、河南一些種棉戶的認可。“人工、肥料、種子等生產資料一畝地成本是1500元左右,只能賺三四百塊錢,種糧食省工又省力,收入還高于棉花,種糧同時還可以出去打工,每天工錢差不多有200元,算下來,一畝棉花的收入兩三天就賺回來了。”杜成中說,棉花后期管理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人工,特別是摘棉花的時節,人工費漲得很厲害,部分地區采摘達到每斤1.5元。

  記者從山東德州了解到,2012年,德州種棉面積減少到130萬畝,比2008年下降一半以上。山東省的棉花種植面積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00萬畝跌至今天1000萬畝不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河南的棉花種植面積也從2007年1054萬畝下降到2011年的594萬畝,降幅40%。在此形勢下,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預計,2013年的全國棉花種植意向面積將下降6%,中國棉花協會的預計是下降4.5%。

  雖然國家有收儲政策,但棉花市場價格不穩定,造成下游紡織行業不景氣,棉花需求量大量減少,非棉產品占了整個紡織產品大半個江山,影響了棉花的種植面積和價格。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大多數紡織企業已經將主業轉向房地產、小額貸款公司等當下比較容易賺錢的行業,紡織只是一個牌子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說,現在轉型做化纖的針織企業已超過60%,不轉型就生存不下去。“到頭來坑的是棉農,因為國家大包大攬的收儲讓農民對市場的漲跌毫無判斷力,這才是最可怕的,說不好哪天在國際市場就會看不到我們國家的棉花了。”  

  路在何方?

  高勇對記者說,紡織業和棉花產業之間的矛盾,必須通盤考慮,找出折中的辦法解決生產與流通的矛盾。一是針對當下的收儲政策,應尊重市場發展的規律,讓內外價差縮小在正常范圍,風險總體可控。二是給紡織企業發放棉花進口配額更大自主權,降低國內棉花流通成本,從長遠看,必須取消配額限制,讓紡織企業根據需求不受限制地從國際市場采購棉花,只有這樣,中國紡織品才能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棉花質量才能和國際接軌,棉農才能真正受益。三是加大對棉農的補貼力度,最好能夠實現對棉農直補,從制度設計上保護棉農利益。

  據了解,美國棉花產值每年也就30多億美元,而政府對棉花生產和出口的各個環節補貼則遠遠高過這一數字,并且有一整套扶持政策,因此美國棉花生產基本不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我國從2007年開始,出臺了棉花良種補貼政策,給種植棉花的農民每畝15元的補貼,算下來,每年1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補貼總額,還不及美國對自己棉農補貼的零頭,也就很難起到穩定國內棉花產業的作用,更難以和不斷涌入國內的進口棉花抗爭。從長遠看,會影響到國內棉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國內棉農的根本利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