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棉花的成熟和采收,棉市卻并沒有隨之火熱,加之今年國家對棉花收儲政策進行細節上的改動,對收儲棉花的質量要求提高,因此棉農惜售、棉企觀望的態度導致棉市顯得有些冷清。
9月9日,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下發《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全國有13個省(區、市)執行預案,棉花臨時收儲價為每噸20400元。今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基本與往年相同,但此次收儲重質不重量。棉花收儲細則規定,今年籽棉收儲范圍是白棉1-4級,淡點污棉1-2級。收儲棉花的質量要求提高了會對棉花交售主體有什么影響呢?業內人士詳讀新政后表示,最直接的是企業交儲的難度加大,預計本年度入儲量將小于上年度。同時,收儲企業因無法掌握政策要求,并不急于擴大收購量,想等第一批皮棉按新標準檢驗結果出來后,再決定收儲計劃,觀望情緒較濃。此外,今年棉農的惜售情緒依然較重,據悉,在江蘇大豐等地,有些種棉7-8畝的農戶家中已摘存籽棉千斤以上,但八、九成農戶未售過棉。
綜合分析,農民惜售棉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棉農知道今年的收儲價比去年高,但從今年的內地棉花收購報價情況看,多數地方正3級籽棉收購價8.2-8.4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持平略低,農民在等價格上揚;其次,棉農植棉成本有增無減。雖化肥價格稍低于上年,但人工成本上漲幅度較大,漲的多于削的,加上與其它農產品的比較效益,棉農的心理價位在提高。
對于下一步棉市走勢,主產區專業人士表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出臺并未對棉花現貨價格形成明顯的上拉作用,市場反應平淡,震蕩格局未改。從產量上看,我國今年整體棉花產量會有所下降,據國家棉花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度全國棉花種植面積6822萬畝,同比下跌6.7%。進口方面也因為中儲棉拋儲和進口配額的限制兩方面原因而少于去年。從目前的形勢看,經過兩年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國內棉花主要集中在中儲棉手中,棉企持棉數量較少,然而隨著棉花產量略有下降,再加上今年企業交儲難度大,市場流通的棉花將會同比增多,棉花供大于求的形式或將逐漸緩和。收購市場盼價情緒不會立時改變,籽棉價位在小幅上行后,農戶會售出首批棉花。預計今年大部分農戶的售棉將較為集中,戶產二、三噸籽棉的農戶至多分三次交售且要視價而行,因而統貨棉居多,品質上隱性問題無法改觀。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