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截至目前,黃河流域籽棉交售已完成50%左右,剩余棉花分布在責任田、包地棉農手中。但分布呈現“兩極”特點,責任田棉農手中大多是次棉花,包地棉農則大都是“好棉花”。10日,滄州一位棉農說,今年播種5畝,共產籽棉2200多斤,已銷售1000斤。“買掉的都是好棉花,現在光剩次棉花了。”該棉農說。一位在山東東營包地棉農反映,目前他手中有約7000斤籽棉,絨長、衣分、回潮率、馬值都比較好。之所以留存至今,一是認為后期好棉花能賣個好價格;二是惜售好棉花。“今年能不能賺錢,全靠這點好棉花了。”該棉農說,前期他們以2.70元/斤的平均價將挑揀出來的低等級棉“甩賣”,為得是甩包袱。現在光剩好棉了,希望能賣個好價錢。
現貨市場形勢正在悄然變化。10日,山東濱州某400型軋花廠負責人說,目前本地市場一些優質棉受到歡迎,他們廠的3128B、S2質量的棉花昨日剛以13150元/噸成交,而且下游企業是現款提貨。據他了解,近期新疆棉加速了向內地移庫,但綜合來看,質量仍然不容樂觀,一些紡高支紗的企業專注優質棉,寧愿加價200-300元/噸采購。
今年新疆、內地棉花約有30%的長度在27mm及以下,馬值C2的也占到了40%,好棉不多矣,且紡織廠2015年配額已基本用光,40%完全關稅通關外棉或直接購買已通關的外棉,成本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