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動態>正文
2015年湖北省有近50家棉花企業在新疆開拓經營,為了解這些企業的運行狀況和經營環境,近期湖北省棉花協會對我省在疆開展棉花收購加工企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與其坐等“餓肚子”,不如赴疆闖市場
相關部門對我省今年棉田面積進行了持續性地調查和預測,減幅一再下調,資源銳減使得我省棉花企業特別是400型企業緊迫感巨增、提早謀劃,與其留在省內與140多家大廠和為數眾多的小廠扎堆“餓肚子”,不如去新疆闖市場,也許能拼出一條“突圍之路”。相繼有不少企業到新疆考察、洽談,其中有的企業在疆經營多年,也有今年才去的,他們主要采取委托加工和包廠經營的方式與新疆本地棉花企業簽訂協議,包廠經營是與當地企業簽訂總的租賃合同,當地企業只管收租金,不插手經營;委托加工一般確定兩個指標即保底量和加工費,保底量是最低收購數量,加工費是噸平租金,如果收購量達不到約定保底量,租賃企業就要給予補償。
二、進疆棉企逐年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近年進疆的外地棉花企業逐年增多,據了解浙江籍企業第一,其次是湖北企業。今年我省有40-50家棉花企業在新疆設收購點80多個,約90%分布在南疆,少數分布在北疆;400型企業居多,也有少數200型企業和一些其他行業的私營老板,沙洋某400型企業老板在新疆租賃了6家收購加工廠,收購皮棉約3萬噸,主要銷往內地紡織企業;銀豐集團今年在新疆布點51個,其中自有7個;合作企業44個。預計我省棉花企業在疆收購加工量將占新疆總收購量的8%,貿易量可能達到12%以上,在新疆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
有企業反映,今年新疆棉花減產、品質差,隨著進疆企業數量增多,加劇了新疆市場競爭強度。
三、異地經營困難顯現,企業效益普遍不佳
相比新疆本地棉花企業,我省企業的經營困難日益凸顯。
一是資金短缺。我省農發行信貸資金難以直接進入新疆市場,因資金受限,實力比不上浙江籍和當地企業,沒能很好地抓住收購最佳時機和高品質資源。
二是租賃成本大。今年新疆包廠條件優于上年,去年保底量皮棉5000-6000噸,今年是皮棉4000-5000噸;租賃費也由1050元/噸下降到950元/噸,即使這樣,包廠企業經營壓力仍然很大,主要是收購量上不去,增大了保底量的補償和噸平費用。
三是生態環境惡劣。南疆民族矛盾集中由來已久,員工人身和企業財產安全不容馬虎;與當地政府部門的溝通基礎較差。
四是管理難度大。進疆企業絕大部分聘用的是原有單位員工,這些員工企業忠誠很高,但艱苦的生活條件和思鄉情緒提高了企業管理難度,也增大了人員管理費用。仙桃某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帶了10-20個員工8月份就入駐新疆,預計臨近春節才能回,近半年時間離家在外。
以上問題歸根到底都加大了經營成本,某企業負責人給算了個帳,按籽棉均價5.5-5.6元/噸,折皮棉直接成本11200元/噸,外地企業加上近千元的租賃費成本就是12300元/噸,再加上運輸、人員、資金費用,基本持平略有盈余,如果后期行情走弱,收購量和質量把握不好,極有可能虧損。
四、欲抱團聯合求發展,增強行業評語權
調研中不少企業負責人建議,湖北企業在新疆建立一個共同的行業社團組織,結成聯盟、共謀發展。以此為平臺進行市場調研、通報信息、協調行業關系、統籌出疆棉物流調度等;還可就企業經營中的共性問題向當地政府提出建議,增強行業話語權,爭取公平的市場資源配置權;同時將湖北企業在新疆的經營情況和發展訴求及時反饋給省棉花廳際聯席會。
湖北省棉花協會擬建立湖北省棉花預警系統新疆工作站,實現信息先行,當好我省棉花行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前沿信息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