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我國棉花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
的人員不遵守操作要求導致籽棉大垛發生火災的情況,隨著棉花市場情況的變化,這種做法沒有堅持下來。
現在棉花加工企業普遍的做法是,在收購的籽棉上垛時,安排幾個人一邊倒包排放籽棉,一邊將看到的異性纖維挑揀出來;在籽棉加工時,安排負責喂花的人員同時兼著挑揀異性纖維職責。這種做法雖然也在落實挑揀異性纖維的要求,但是由于參與的人手少,而倒包、喂花速度都比較快,在這兩個環節實際都無法落實對異性纖維進行仔細挑揀的要求,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3.棉紡企業對異性纖維的要求寬嚴不一,造成含異性纖維的棉花銷售基本不受影響,沒有形成用市場經濟手段進行調節的目的。目前,絕大多數紡高檔紗線、生產出口產品的紡織企業,對異性纖維的要求較高,由于對棉花加工企業生產的棉花不管挑揀是否干凈,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都要在原棉進廠后再組織進行統一的仔細挑揀,然后才投入生產使用,由于挑揀的難度很大,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有的紡織企業對發現異性纖維較多的棉花還要扣除“異性纖維挑揀費”。要求再高一點的企業,干脆不使用國產棉花,而直接購買、使用不含異性纖維的進口原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仔細挑揀了異性纖維的棉花加工企業,生產成本高了但棉花銷售價格不一定能高上去,而不挑揀異性纖維的棉花,市場需求也不差,銷售不存在問題,從而導致了許多棉花加工企業挑揀異性纖維的積極性并不高。 鑒于上述原因,在我國現有棉花種植生產方式和市場環境條件下,想做好國產棉花的異性纖維治理工作,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困難。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采取措施:一是逐步改變我國現有生產方式,從現在一家一戶種植生產轉變為集約化種植生產的方式,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二是加快棉花生產的機械化進程,發展機械采摘棉花;三是繼續加大力度推進棉花質檢體制改革,理順棉花市場流通秩序,加強棉花質量監督管理,督促企業加大異性纖維的治理力度;四是繼續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棉花從業人員對異性纖維危害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國國產棉花中普遍含有異性纖維的現狀才能得到徹底的改變。 二、籽棉摻混問題 在棉花市場放開以后,我國棉花的品級結構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3級、4級棉花所占比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高等級和低等級的棉花所占比重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按批檢驗的棉花無主體品級的批次所占比例仍然偏高。而且這一現象還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因此很多棉花從業人員都認為我國的棉花質量是在不斷下降。 對于這一現象,筆者認為主要是我國的棉花價格體系和市場需求情況發生了變化,導致籽棉在生產、流通和棉花加工等環節普遍出現了嚴重的摻混。在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推行之前,供銷社系統作為單獨經營棉花的部門,在履行指導棉農組織生產的職能等方面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其中利用國家核定的棉花收購和調撥價格等有利條件,引導棉農按照分摘、分曬、分存、分售的“四分”原則組織生產是其中比較有成效的一項工作。由于當時是棉農直接向棉花加工廠、棉花收購站交售棉花,供銷社所屬的這些單位的宣傳指導信息能夠直接傳遞給棉農,在引導棉農組織生產方面的確起到了比較積極的作用,棉花分級工作做的比較細致,高等級棉花所占比例一直較高,國產棉花各等級所占比例也比較均衡。 隨著我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棉花生產環節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一是由于打破了棉花由供銷社專營的體制,在棉農生產棉花的環節也沒有部門再去履行政策宣傳和技術指導的職能,棉農生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棉花市場和價格放開后,由市場確定形成的現行棉花價格體系,高等級棉花級差價格偏小,而高、低等級棉花極差價格偏大,使得按照“四分”原則進行棉花生產產出的高等級棉花獲得的收益,不能抵消同時產生的低等級棉花帶來的價格損失,棉農缺少了按“四分”原則組織生產的積極性。三是隨著棉花市場的放開和收購資格認定制度的取消,在棉農和棉花加工企業之間,出現了一個新的環節——籽棉收購專業戶。這一環節的現有從業人員基本不具備細分棉花等級的能力。四是棉花加工企業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大量個體私營企業的加入和無資格企業的出現,許多企業不具備按照要求在收購棉花時細分棉花等級的能力,現行價格體系也使得企業沒有細分等級加工棉花的積極性。五是棉紡企業對棉花質量的需求也有了一定的變化,表征棉花纖維細度和成熟程度的馬克隆值指標,逐漸成為很多企業選購棉花時的主要參考指標。而且馬克隆值A、B、C級之間的價格差異也相對較大,因此造成棉花加工企業對馬克隆值指標的重視程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對品級的重視程度。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響,目前在棉農種植生產環節,很少有人按照“四分”的要求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