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晚,新華社受權發布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時間比去年提前十天。文件連續十一年關注三農問題,此次引發棉花行業廣泛關注,在于首次明確提出,2014年將在新疆開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業界討論近一年之久,被視為“臨儲”替代政策的棉花補貼政策,終于在2014年首個中央正式文件中被重點“著墨”,明確表述,并被作為“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改革”的先行試點,這對棉花行業可謂意義非凡。接下來,目標價格定在哪里?對生產者是按面積補還是按產量補?如何落實到棉農身上?諸多問題有待具體政策進一步明確。
在新疆開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是一號文政策亮點之下的具體化措施。本網解讀,今年一號文的亮點之一在于,除強調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和市場各自的具體職能范疇,即要將“加強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功能互補”。這充分說明政府在協調與市場關系時,對自身作用已有明確定位,不是全管,也不是不管,而是作好市場機制所缺失的,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亮點之二在于,強調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許采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在新疆開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符合這兩大政策亮點要求。首先,差價補貼不像“臨儲”政策,通過提前出臺收儲價格,集中上市期敞開收儲,縮減市場供應量,直接影響市場價格形成。目標價格補貼制度通過事后補償,發揮市場定價職能,平衡市場交易過程中的利益受損者。調控從前臺退居幕后,從干預變為扶助,符合政府與市場的各自職能定位。其次,在新疆先行試點,符合政策所說不搞“一刀切”,允許差異化、過渡性。目前新疆棉花產量在全國占比超過6成,棉花生產在區內具有比較優勢,具備機械化、規?;l展的基礎和潛力,未來中國紡織轉型升級,所需的中高等級優質資源將主要來自新疆。直補政策在新疆試點,不會對糧食生產構成劇烈影響,將充分體現政策效用,便于盡快論證政策可行性,及時修正調整,推廣至其他農產品。
除了上述政策亮點,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共從8個方面提出201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央農村工作的重點,多項政策措施將對國內棉花產業構成深遠影響,筆者試就重點進行解讀,也望更多業內精英參與討論,直抒己見:
一、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1.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國內糧食生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加大力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安全責任與分工,主銷區也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保證一定的口糧自給率。
——解讀:糧食生產重要性、自給性被反復強調,“嚴守耕地紅線,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主銷區也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諸多“守”“保”之下,加上差價補貼政策僅在新疆試點,將使內地棉花面積難改滑坡趨勢。同時對糧食生產重要性及國內國際兩市場關系的定位,讓我們聯想到國家到底如何定位棉花?此次試點將棉花與大豆并列,是否已體現出對棉花的態度?有消息稱,國家正在抓緊制訂糧食及大豆、棉花等作物發展戰略,有望春節之后出臺,也只有明確定位,才能長期規劃發展。
2.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解讀:篇首已有解讀。“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充分體現政府放權市場,財政補貼不影響市場定價的原則。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消費者的提法首次出現,“價格過高”如何界定?具體怎樣操作?價格過低時如何補貼棉農?都有待相關政策來明確。
3.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綜合運用儲備吞吐、進出口調節等手段,合理確定不同農產品價格波動調控區間,保障重要農產品市場基本穩定。科學確定重要農產品儲備功能和規模,強化地方尤其是主銷區的儲備責任,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進一步開展國家對農業大縣的直接統計調查。編制發布權威性的農產品價格指數。
——解讀:健全棉花市場調控制度,不是簡單的變“臨儲”為差價補貼,而是由補貼、配額、儲備等政策共同構建起一整套調控體系,共同目標是維護市場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保障市場基本穩定。而這一價格區間也并非一成不變,出臺任何“一刀切”的固定價格,都將陷自身于被動。2014年國家試點棉花差價補貼,并不意味著收拋儲機制將完全退出,除了高儲備之下“去庫存路漫漫”的客觀原因,儲備機制本身對調節大宗農產供需也十分必要,關鍵在于根據棉花產消情況“科學確定儲備功能和規模”,同時根據我國紡織發展,用棉結構變化,“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
同時,第一手的準確數據,也是國家有效監督調控市場的關鍵,需要進一步加強。
4.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抓緊制定重要農產品國際貿易戰略,加強進口農產品規劃指導,優化進口來源地布局,建立穩定可靠的貿易關系。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支持到境外特別是與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生產和進出口合作。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為農產品國際貿易和農業走出去服務的金融品種和方式。探索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基金和海外農業發展基金。
——解讀:諸如棉花等農產品的大量進口將是無法逆轉的發展趨勢,利用好國際市場,將有助于國內相關產業的穩定和轉型升級。此次明確由國家統一制訂重要農產品國際貿易戰略,說明國家將從戰略高度規劃農產品進出口,有望更加合理的安排棉花進口數量、節奏和品級等,利用好國際資源,推動國內上下游產業發展。
隨著我國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日益緊張、價格上漲,未來農業海外投資將不斷增多,除生產領域,貿易領域的國際競爭也將日趨激烈,政府明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大型企業,將為企業帶來海外投資機遇。在此過程中也將加強金融服務配套支持。
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7.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按照穩定存量、增加總量、完善方法、逐步調整的要求,積極開展改進農業補貼辦法的試點試驗……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完善補貼辦法……
——解讀:按照入世協議,我國使用的農產品補貼額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未來補貼力度有望加大。同時,近年來糧食等農作物進口持續增加,也對現行農產品補貼政策提出了挑戰,補貼辦法有待改進,補貼效力有待加強。2014年,國家首先對棉花和大豆開展目標差價補貼試點,將通過改進補貼辦法,更加精準地補貼到目標主體,充分發揮補貼調節種植數量結構的作用。
此外,新增補貼將向新型農業主體和主產區傾斜,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等,均表明未來補貼將指向促進農業產業化、規?;l展,在主產區發展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化經營,將是趨勢。
12.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推進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新品種……加快推進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主攻機插秧、機采棉、甘蔗機收等薄弱環節,實現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
——解讀:種業的經營將以企業為主體,更加市場化,競爭更激烈,由市場來決定企業和品種的生存。同時,培育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品種,主攻采棉機,推進全程機械化,各環節集成配套等,都表明國家未來將大力推進棉花等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一號文從構建制度、加大補貼等多個角度,全面推動農業機械化、規?;l展。
13.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體系。加快發展主產區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創建……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解讀:期貨品種體系的健全,將有利于分散相關期現品種的交易風險。棉花現代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步伐有望加快,并將首先推出示范區域。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有利于農產品貿易更加便捷、公開、透明,這方面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已經通過國產和進口棉“網上超市”進行有益嘗試,未來將在政策指導下不斷發展。
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17.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
21.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加快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有條件的地方,可對流轉土地給予獎補。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要尊重農民意愿,不能強制推動。
——解讀:賦予農民更多利用承包土地取得收益的途徑,除使用、流轉等外,還可以向金融機構進行抵押融資,有利于農民手中閑置的土地發揮最大效力,向更具經營能力的組織機構集中,推進規?;a經營。
22.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引導規范運行,著力加強能力建設。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集群發展,密切與農戶、農民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關系……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的教育培訓力度。落實和完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
——解讀:一系列更為具體細化的措施,將使農業合作社獲得更多實質支持,比如財政項目資金、相關教育培訓、稅收優惠等。同時強調要加強合作社能力建設,不能流于形式。政府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的鏈條建設,有利于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密切產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關系,推動農業經營向集群、規模化方向發展。
一號文件還從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等角度,立體構建起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規劃和目標,本文不再贅述。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