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市場步調一致 難掩下滑態勢
本周的棉花市場幾乎風平浪靜,大氛圍的利空情勢淹沒了局部有利信息,平靜中透出弱勢,猶豫中難掩下滑,內外市場遙相呼應、步調一致。 國際棉花市場延續上周的弱勢行情,無力反彈,雖有美棉出口利好,但被美國產棉區的干旱緩解所對沖,加之未來棉花增產和庫存增加預期,市場弱勢向下意味更濃郁。洲際交易所(ICE)棉花期貨總體繼續振蕩下行,主力7月份合約跌破90美分/磅后,下探至86美分/磅一線,期市庫存上升,盤面失去均線支持后,恐還將往下尋求支撐;遠期合約失去干旱天氣不利影響的提振,未來棉花產量增加,制約遠期合約上升勢頭。 現貨市場價格本周基本保持穩定,Cotlook A現貨棉花指數在92美分/磅上下徘徊后,周末滑至90美分/磅,價格低位企穩吸引買家出手,各地交易再現活躍,即期現貨和遠期船貨成交量增多,針對澳棉、美棉和非洲棉花詢盤上升,實際成交價部分小幅上調。美棉最新一周出口報告顯示,簽約銷售本年度棉花大幅提高至8萬多噸,來自中國、越南和土耳其等國市場需求激增,銷售數據的上升并未帶動期貨向上,市場信心欠佳。中國進口棉市場持續冷清的狀態較前期有所緩和,價格小幅跌至于93美分/磅,新配額的下發為許多企業增添了對進口棉的補庫機會,特別是高等級外棉更是企業所青睞的,等待價格繼續下跌而持幣觀望者也不在少數。 國際棉價的一路上漲對需求的抑制作用早已顯現,特別是相對步步走低的中國價格優勢削弱,巨大的總量庫存和未來產量的預增更增添了市場供應壓力,市場升勢中的下跌和沉淀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國棉花市場相對國際市場更顯平穩,但疲軟態勢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市場基本面的不給力和后續政策的懸而未決,讓市場各界眾說紛紜,一路跌勢卻是不爭的事實。鄭棉期貨市場弱字當頭,行情跌多漲少,等待后續新政策的意味愈加濃厚,5月份合約面臨交割,本周從17000元/噸之上直線跌落,16000元/噸的價格應該保持到終場;9月份主體基本保持在17100元~17200元/噸窄幅空間;主力新年度1月份合約成交和持倉小幅增加,技術形態受均線壓制明顯,下行趨勢不改,上行突破動力不足,15800元~16000元/噸的價格重心再現下移。在政策不明當下,通盤在觀望中保持下跌慣性。電子撮合市場在拋儲的大背景下,一周表現乏善可陳,訂貨量減少,新合約的上市帶動成交量小幅上升,成交重心仍集中在7、8、9三個月,但價格較上周繼續回落,均價維持在16400元/噸上下;11月份整體價格在15800元/噸左右,與期貨價格基本同步。 現貨市場仍以低等級棉花零星交易為特點,價格的不斷下探讓棉商坐立不安,優惠價格盡早脫手成為燃眉之急。一周價格指數繼續下行,周末報價收于17402元/噸,止跌跡象不明。作為現貨交易主體的拋儲市場有條不紊,但成交量明顯萎縮,價格有小幅下行,截至本周末共計投入579萬噸,實際成交170萬噸,成交比例不足30%,仍以新國標下資源為主,平均價格在17000元/噸左右,進口棉成交近3000噸,均價在16624元/噸。儲備棉競拍低迷狀態除了市場棉花需求疲軟外,與近期新配額的陸續發放不無關系,部分企業注意力轉向了進口棉的選購。 當前,國內紡織行業下游市場產品訂單不足,產品銷售緩慢,成品庫存繼續增加,銷售賒欠現象增多,企業資金回籠困難,棉紗、棉布市場價格下跌趨勢仍未企穩,原料降價預期迫使下游市場需求謹慎,企業保持最低棉花庫存,減小價格下跌風險和資金緊張壓力。拿到配額的企業開始關注進口棉市場,特別是對高等級外棉選購意向增加。化纖、粘膠等非棉紡織原料價格止跌企穩,但與棉花之間的價差依然很大,大多數紡織企業都存在混紡生產的現象,以規避高棉價所造成的薄利潤甚至虧損。多數企業表示,棉花價格下滑至15000元~16000元/噸之間時,用棉比可能會反彈。近段時間伴隨著外棉的走低,進口棉紗銷量有所抬頭,印尼棉紗較受歡迎,棉紗經銷商擴大了進口棉紗的經營規模。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