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怎一個“跌”字了得
自9月17日新疆棉花直補細則落地以來,市場價格呈加速下跌之勢,市場觀望氛圍濃郁,新棉收購緩慢。 市場行情 電子盤連創新低。9月22日,鄭棉CF1411合約收于14355元/噸,較上一交易日下跌180元/噸,跌幅1.24%,主力CF1501合約收盤12960元/噸,下跌320元/噸,跌幅2.41%,近一周來CF1501合約已累計下跌620元/噸。ICE期棉價格重回跌勢,9月19日,12月合約收于64.39美分/磅,下跌0.66美分/磅,近期或挑戰62美分/磅一線。 現貨行情走低。外棉優勢漸弱,報價下跌明顯。9月23日,青島港美棉SM1-1/8報價16600-17000元/噸,低馬值報16400元/噸;印度棉S-61-5/32主流報價15700-16100元/噸;西非棉SM1-1/8含稅報16300元/噸,均較上周下跌200-300元/噸。由于需求起色不大,港口棉花低位走量、不溫不火。國內棉花現貨維持弱勢。9月23日,山東、河北各地轉售國儲棉價格在16100-16300元/噸,新疆137級長絨棉28300元/噸,均有100-200元/噸的跌幅。 新棉收購價逐步下調。9月23日,新疆阿克蘇、吐魯蕃等地衣分為40-41%的白棉收購價在6.2-6.8元/公斤,較19日下跌0.2元/公斤左右,目前阿克蘇地區軋花廠開秤仍然不多,觀望氛圍濃郁;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等地籽棉衣分在37-38%,收購價6.0-6.4元/公斤,價格較19日略跌0.05元/公斤左右;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河南、天津等地籽棉衣分37-38%,收購價6.8-7.0元/公斤,少數地區已跌至6.2-6.4元/公斤。 各主體現狀 新疆棉農和軋花廠:棉農信心大增,但近期迷茫。據阿克蘇、吐魯蕃等地棉農反映,細則落地之后,多數棉農認為今年收益有保障。但在實際操作中,普遍擔心棉花賣便宜了,“等等看”的心理占據主流。尤其今年只有交售給有資質的軋花廠才能拿到40%補貼,仍對“把棉花賣給誰、如何取得補貼”弄不明白。另外,近期棉價持續下跌,軋花廠擔心棉價“隨收隨低”,不敢盲目入市,截至目前新疆各地軋花廠僅20-30%開秤。 內地棉農和軋花廠:多數棉農擔心今年棉價越收越低,目前賣棉心理較強,關注市場待價而沽,但仍有棉農延續春節前集中交售的習慣。目前內地有沒有補貼還沒有明確消息,棉農們既表現出了對新疆的羨慕,又擔憂內地棉花前途,棄棉者呈上升趨勢。軋花廠則畏首畏尾。湖北、安徽等地棉花采摘雖已近半,但多數軋花廠遲遲不開秤,一是擔心價格繼續走低;二是不知道內地有沒有補貼,都想“再看看”。 關于后市 首先,本年度棉價重心下移已沒有懸念。近期不少市場人士一直在問“底在哪里”,悲觀者認為可能是12000元/噸,或者10000元/噸甚至更低,也有理智者認為棉價跌至12000元/噸,將會吸引采購而價格快速回調。不管是哪種認識,市場均認為目前棉價仍在下行通道。其次,新疆棉花直補細則顯示,在棉價過度下跌出現賣棉難時,將會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大型棉企入市收購,此條最為引人關注。何為“過度下跌”?什么情況會界定為“賣棉難”?所以企業除了研判市場供需之外,仍需考慮一些市場節點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另外,為推動新疆棉銷售,政策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棉企出疆運輸有補貼;二是紡企采購新疆棉有補貼;三是通過減少數量、調查使用情況等辦法嚴控配額。這對新疆棉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不排除在各種措施之下繼續壓低棉花市場價格的可能。 機遇從來都是“跌”出來的,市場主體應該放平心態,不迷茫、不盲從,靜心接受挑戰,堅持走完2015年您就贏了。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