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紡機:打造“啞鈴型”生產模式
目前,紡織行業受困于人工、原料、能源等諸多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紡機市場的產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紡機裝備銷量大幅增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編機和搖架生產基地,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既強調日常基礎管理中的全面提升,更強調深層次結構調整的重點突破,力保企業平穩運行和轉型升級。2012年以來,盡管紡織行業市場持續低迷、勞動力成本急劇增長、產能過剩造成的產業困局等不利因素持續發酵,常德紡機仍實現了微利運行。 拓展設備范圍助推產品升級換代 常德紡機緊隨市場設備需求的變化,加大對研發技術的投入力度,加快高速、寬幅、高密經編機新產品的研發,適應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的需要。公司技術投入比連續五年保持在5%以上,遠超行業3%的平均水準。公司開發的KS3B-218寬幅經編機在原186英寸基礎上效率提高了30%,該產品一問世,就受到市場熱捧,為2011年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創新高立下了汗馬功勞。2012年,公司結合了短隔距(3~12毫米)E2291經編機和中隔距(8~30毫米)E2281經編機的特點,開發出適應性更廣的(3~30毫米)E2288-158雙針床經編機,不僅能夠織造薄型的間隔織物和絨類織物,還能織造大隔距的如床墊、坐墊等間隔織物和毛毯等,機器的速度也提高了40%,優化的結構設計,使產量和效率大大提高。E2518高速經編機轉速達到了2200轉/分,成為了高端經編機客戶群的首選。2012年4月到10月,在經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公司仍有90臺銷往市場,實現了普通機速向高速機的完美轉型。2011年和2012年公司經編機新產品的銷售率分別占到了63%、67%。近年來,公司果斷加大氣加壓搖架的研發力度,研發的QYJ30-125V氣加壓搖架經過多家用戶試紡,主要性能指標均優于同類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推進啞鈴模式促進企業柔性生產 公司認真分析當前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強身瘦體,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向啞鈴型模式轉變。近兩年,公司加快非主關零件退出步伐,先后平穩有序退出了與經編關聯度不高的粉末冶金業務,退出了噪音污染較大的鍛造業務,退出了環境制約較大、不能形成規模優勢的鑄造業務,退出了技術含量不高且社會協作性較高的銷軸加工業務等。同時,全面推行均衡生產和大力調整組織模式,投資1億元打造“經編新區建設”項目,新建2萬平方米的經編機主關零件生產車間,全面調整工藝流程,按部件加工與裝配進行設備布局,構造出常德紡機經編機“流水”裝配新模式,全面實現“多品種、準時化、低成本、均衡化”的生產目標。 2012年,公司經編機月生產能力由原來的50臺提高到了70臺,生產周期縮短了約20%,公司經編新區建設全面完成后,每天有4臺經編機裝配成臺,月產能力可達到100臺,生產周期有望縮短40%。公司根據搖架的生產能力遠遠超出市場需求這一嚴峻現實,加快搖架生產規模的調整,從人員配備、設備配置兩方面入手,適度縮減搖架的生產規模,在調整搖架生產規模的同時,公司還優化工藝流程,合理調整生產布局,促進搖架進一步柔性生產,做到搖架生產規模的收放自如,為企業打造“啞鈴型”生產模式再續新篇。 重組職能機構促進企業扁平發展 除了對產品結構和生產模式作了一定調整外,公司按照機構“大部制”設置的總體要求,還大力調整了企業的組織結構。公司將原來獨立運行的動力科與安全環保科并入生產部;為強化設備采購及設備的監督與管理,公司將原設備車間的設備管理職能調整到技術中心;為加快公司“啞鈴型”生產組織模式的逐步轉變,適應外部協件不斷增多的變化趨勢,將外協管理職能并入采購部,突出了社會協作在擴大生產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啞鈴型”生產組織模式的要求和擴充大件、收縮小件的發展思路,公司還對大件生產和小件生產的加工車間及設備進行了合理整合,減少品種加工沖突,加快主關件的生產進度。經過連續幾年的機構調整,公司組織機構較3年前減少了30%,實現了精簡高效的目標。 調整崗位結構促進人力資源優化 生產組織模式與職能機構的調整必然要求企業及時調整崗位結構,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公司領導層以保企業生存、促企業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優化干部隊伍入手,按“部門一長制”要求,本著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原則,每年對中層管理人員進行調整,并對關鍵崗位實行輪崗制,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近幾年公司先后精簡中層管理崗位20多個。本著“保持人員總量穩定,增一線、控二線、壓三線”的原則,連續幾年不斷縮減生產車間及管理部門無定額人員崗位編制。在對管理崗位進行精簡的同時,公司還在技術與營銷人員中進行末位淘汰,增強技術與營銷人員的活力與危機感。搖架分公司利用生產規模調整的契機引導業務退出單元的職工通過置換身份、自愿入股組建民營公司,先后有30多名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成為了民營企業的股東。通過實際有效的調整,崗位結構明顯優化,生產一線員工比例超過了50%,管理人員比例控制在20%以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