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恒天:打造裝備旗艦 引領紡織發展
恒天集團既是中國紡機的國家隊、行業的領頭羊,也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內唯一一家以紡織機械為核心主營業務的大型央企。恒天集團具有打造大型航母的能力,它肩負著民族工業振興的使命,它的一舉一動注定會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恒天集團是中國紡機走向世界的形象名片,它的海外拓展足跡必然會改寫中國制造的歷史;恒天集團是中國紡機發展的精華版,是行業發展的先鋒隊,它將自己牢牢定格在了“打造裝備旗艦,引領紡織發展”的位置上。 在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恒天集團該如何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在行業調速換擋、低速爬坡的情況下,集團又有怎樣的宏偉藍圖呢?在即將到來的2014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暨ITMA亞洲展覽會上,恒天集團又會以怎樣的姿態和形象粉墨登場呢?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對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葉茂新進行了專訪。 記者:今年行業整體銷售不盡如人意,您怎么看待目前的紡機市場? 葉茂新:目前紡機企業銷售普遍不樂觀,這既有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也有原料、用工成本高企不下的成分。但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現狀與前幾年整個紡織工業的持續、過快發展密不可分。自加入WTO組織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就一直在發展的快車道上飛奔。時至今日,行業的生產總能力已經接近需求的飽和點。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產業如果到了終極產能的80%左右,結構調整的臨界點就來臨了。因此,未來行業的發展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維持量上的增長了。紡織工業正進入一個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雖然目前紡織行業的簡單產能需求已趨于飽和,但人類對紡織品的需求層次和標準卻在不斷提高,這種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從目前國內外的實際市場需求來看,中高端和個性化的紡織品需求供給還遠遠不足,我認為,今后一段時間內,個性化的紡紗工藝、紡紗設備需求明顯加快的趨勢有望持續下去。 目前,行業處于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我們看好行業未來的發展。我國地域遼闊,產業發展極不平衡。這也注定我國紡織產業調整會具有一定的梯次,會出現從沿海向內地、從成本高的區域向成本低的區域、從沒有資源的區域向有資源的區域轉移的趨勢。對于我國來說,紡織是個大產業,且目前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承接中國這么大的市場,盡管印尼、越南這些東南亞國家的紡織工業發展很快,但從它的產能來說,也只是我國產能的一小部分。我對中國紡織工業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每一次調整過后,行業都會出現一個大的飛躍。我相信這次結構調整后,中國紡織工業仍然會實現一個較大飛躍。 記者:2014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暨ITMA亞洲展覽會上,恒天集團重點推出的展品具有哪些特點?此次參展的主要預期和目的是什么? 葉茂新:與2012年相比,今年恒天集團的參展面積縮小了一些。縮小展覽面積是為了重點展示符合未來行業轉型需求的紡機產品。這些產品具有自動化、信息化、提高效率、圍繞節能減排、新型紡紗工藝等特點。 本屆展會上,恒天集團旗下的30家中外紡機生產企業、50臺套主機設備、100多個紡機專件將盛裝亮相。其中,展出的50多臺套主機設備,涵蓋了紡紗、織造、化纖、印染、整理、非織造布等領域,產品覆蓋面是參展企業里面最廣的。我們將向觀眾推介以經緯股份為主的棉紡織板塊、以恒天重工為主的化纖裝備、以香港立信集團為主的染整板塊和以歐洲奧特發為主的非織造板塊這四大板塊的紡機產品。總體來說,恒天集團此次的參展展品具有兩大特點:從涉及面來看,是最全的;從產品質量水平來看,有些是國際領先的,大部分是國內領先的。 目前,展覽會不再是以前意義上的以貿易洽談為主的盛會,相反,客戶參加展會主要是想了解紡機企業未來能做哪些事情,怎樣才能把企業想做的事情和紡機未來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恒天集團參展的目的就是要給客戶傳達出來這樣的信號:未來紡機設備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我們能夠幫助客戶做些什么。同時,和新老朋友見面,聽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向國外先進企業學習也是我們參展的目的之一。 記者:目前紡機銷售在整個集團占比情況如何?您認為,與歐洲紡機產品相比,國產紡機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 葉茂新:目前,紡機銷售可以占到整個集團總銷售的1/4左右。由于整個紡織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期,因此紡機產品的投資回報情況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但是從民族產業的角度來說,紡機作為集團的核心產業的地位是不會動搖和改變的。 歐洲紡機設備的穩定性、一致性都比較好。由于加工條件、人員素質、基礎材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產設備偶爾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這是我們與歐洲紡機產品的主要差距。 總體來說,國產紡機近幾年的技術進步十分明顯,與進口設備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不過,紡機設備的高檔原創產品還在歐洲,這一點我們需要向歐洲企業學習。 記者:近幾年恒天集團通過并購等方式實現了紡紗、織造、印染、化纖、非織造等較為完備的紡機產品全流程生產鏈,這是公司優勢。但是,目前市場產品細分化趨勢正在逐漸明朗,針對這些情況,今后集團在產品發展方面有哪些規劃? 葉茂新:目前,產品細分化的市場趨勢逐漸增強,量身定制訂單也逐漸增多。過去,紡織企業都著眼于如何增加產能,大家對設備的需求也大體相似。而現在,用戶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要增加新的紡紗工藝;而要搶占市場就必須要有新東西、新產品。在這種情況下,集團也推出了紡機大規模定制計劃。這種定制設備的基礎部件基本是通用的,在通用框架的基礎上,我們再根據用戶企業的個性需求進行細微調整。 總的來說,目前用戶企業定制的個性化設備主要有三個共同點:一是節省人工。即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情。這就需要紡機企業運用成熟的自動化、連續化、自動傳輸系統等技術,解決人工勞動力成本過高、人為因素帶來的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二是節能。印染、細紗設備的節電、節能是目前紡織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最能挖潛、最能實現節能降耗的方面;三是環保壓力。紡織工業中,涉及環保門檻的行業主要是印染、化纖行業,環保指標不過關,直接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近幾年來,環保型設備一直備受客戶青睞。 記者:從2014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暨ITMA亞洲展覽會參展企業報名情況來看,民營企業無論是在參展數量還是在參展面積上都呈現出明顯上升的態勢,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另外,集團在加快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如何處理人才發展速度、質量和企業發展目標匹配之間的關系? 葉茂新:紡機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充分競爭的行業就要實現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由于體制等因素的制約,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在競爭性市場下優勢不明顯。這也是民營企業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的原因。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旨在將國有企業的內生機制調整過來,實現國企利益的最大化。恒天集團在這方面也有了一些初步規劃、做了一些嘗試。即加大與國內和國外資本合作力度,推動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公司運行效率,充分運用市場規則,走市場化、規范化道路。同時,集團內部也要進行改制,對低效、無效的資源和資產進行剝離改制,使公司具備在市場競爭、生存的能力。 在人才問題上,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一方面強化現有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對科技人員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公司內部崗位設計要更加細致、形成一定的層級;調整技術人員的待遇,徹底改變激勵機制,將員工的生產積極性發揮出來。另一方面加大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人才招聘和選用,建立和規范激勵、約束機制,在分配關系上不斷創新;在人才選拔程序、用人體制機制上不斷完善;在加強集團總部各部門、總部與企業、各企業之間干部、人才交流和培養更多人才方面上不斷創新。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