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是古人的治家格言,推而廣之,對一家企業來說亦是如此。作為一家擁有35萬錠紗錠、資產7億元、年銷售7.5億元、員工2000余人的大型棉紡企業。近幾年來,在復雜多變的紡織市場競爭中,該公司秉承“節儉也是生產力”的企業文化理念,從“細”、“小”、“微”處著眼,堅持精細管理,細化成本管控,爭創節約型企業,取得明顯成效。
在金安紡織的各個車間或是辦公室里,時不時能看見帶有“節能”、“降耗”、“成本管理”等關鍵詞的提示語。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近兩年來,紡織市場成本戰價格戰升級,競爭一直處于白熱化狀態。有鑒于此,公司作出了以成本管控為核心,倒逼成本,收緊指標的決定,以各項成本費用降低5-10%為總目標,將目標成本細化量化,分解到各分廠、車間、班組直到個人,使干部職工對生產成本“人人自危,錙銖必較”。
抓源頭降“三耗”
對一家棉紡企業來說,原料、電耗、機物料共占生產成本的80%以上,是消耗的“大頭”。為了真正能讓成本降下來,公司管理層決定,先從這“三耗”入手。
“在原料選用上,在能耗管理上,在物耗管理上,我們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軍表示,為了能夠真正在源頭上做到節能降耗,他們不僅堅持比質比價,對每批原料進廠實行雙重檢驗、雙重計碼、雙重過磅,重點加強使用過程中回花率、回絲率等考核。還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使用變頻器、節能燈管,落實高效工藝、采取避峰迎谷等方面拿實招。不僅如此,金安對所有物資需求堅持先計劃后審批的原則,對日常消耗類物資在網上采購,對于專輔件、紡織器材、包裝料等大批量物資進行集中招標采購,以降低購置成本。并堅持以舊換新,控制了人為消耗。按標準產量計算,僅今年上半年,共減少成本93萬元。
細管理控支出
說起嚴控支出、精細化管理時,一位科室負責人以公司的辦公電話為例說,該公司共有5個分廠、10個車間、15個科室,但總共只裝了7部電話,平均每月電話費合計不超過1500元。“不單是原料采購,小到一部車、一頓飯,在非生產性費用開支上,我們每個項目都有人查,每一筆開支都有人管。”
說起公司在精細化管理方面的投入,楊軍顯得有些感慨。為了降低財務費用,公司管理層不僅把“瘦身”目標對準了日常接待、出差往來的每一筆項目上,還針對季節不同、公司資金需求有別,適時采取主動償還貸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多種理財辦法,提高資金收益,去年共增加收益409.7萬元。
讓節儉成為企業文化
前身為湖北省公安縣紡紗廠的湖北金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1988年5月建成投產。建廠27年來,公司經受了紡織行業從巔峰到低谷極其復雜的外部環境考驗,創造了理念無停產、無虧損、無產品積壓的“三無”記錄。2013年,在國際經濟局勢低迷,不少企業限產停產、虧損嚴重的形勢下,公司仍完成產量3.2萬噸,產值6.88醫院,利稅3025多萬元。這些成績的取得,在金安人看來,與他們堅持把“節儉”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涵來身體力行是分不開的。

堅持以文育人,營造節儉廠風。企業創立至今,始終沒建豪華辦公樓,沒購高級轎車。公司辦公樓還是1986年建廠初期所建的,辦公桌椅還是“老一套”。公司領導沒有專車,用車由辦公室統一安排,最好的一輛本田小車已經用了近10年。董事長黃鑫鳳個人生活非常儉樸,不追求享受,出差常乘長途汽車,坐動車或高鐵也以硬座或二等座為主。
但與在內部管理上勤儉節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安公司一直致力于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自2003年期,大規模引進德國、日本、意大利設備和技術,整體裝備水平已達到國內最高水平。目前,公司無接頭紗達100%,精梳紗比重達60%以上,產品暢銷國內外。
目前,公司位于青吉工業區的“15萬錠高檔精梳緊密紡生產線建設項目”已于2013年正式啟動,計劃總投資4.8億元,分三期建成。第一期5萬錠已于2014年5月竣工投產,第二期5萬錠于104年9月竣工投產。到“十二五”期末,公司將達到40萬紗錠生產規模,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過億元,成為全省行業排頭兵企業。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