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服裝業集會呼吁保護制衣區 華人業者參加
據美國《僑報》報道,隨著紐約市制衣業的衰退,曼哈頓中城著名的制衣區(Garment District)正在不斷縮小,取而代之的是辦公樓、旅館、公寓樓。10月20日數百名服裝業人士,包括服裝設計師、學生、制衣商、制衣工人、工會領袖,以及民選官員舉行集會,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制衣業,避免制衣區徹底消亡。 這次集會在39街和第7大道的“針線雕塑”前舉行,邁克·克斯等著名設計師也到場表示支持。23-25工會率領100多位華人參加集會。 曼哈頓制衣區范圍大致在34街到40街,百老匯大道到第9大道之間。目前紐約市有超過800家服裝公司,提供17.5萬個就業機會,每年帶來16億稅收。但是很多衣廠早就離開曼哈頓,搬到皇后區或布魯克林。曼哈頓區長斯靜格說,時裝之都是紐約僅存的最后1個標志,全世界都在看我們紐約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打扮,我們的時裝周跟托尼獎一樣聲名遠播,失去時裝區將是1種自殺行為。 23-25工會顧問陳美瑛說,市政為保護制衣業,在1980年代制訂1項規劃法令(zoning),區內商業用地保留給制衣業使用,但是近年來很多衣廠被辦公樓和公寓樓取代,制衣區正在不斷縮小。市府甚至考慮取消現行的法令,那樣一來,制衣區將消失得更快。陳美瑛表示,我們目前正在跟政府協商,希望保留一部分制衣區。 集會者還呼吁政府給予制衣業稅收優惠、提供租金補助、培訓制衣工人,同時鼓勵美國人購買本國生產的服裝。 隨著制衣業的萎縮,華人從業人員也大幅減少。23-25工會教育部主任張笑瑛說,目前紐約市制衣業大約有2000名華人,而10年前有將近2萬人,很多制衣工人紛紛轉行當家庭護理,這2個行業的華人數量剛好呈相反方向增減。 集會者指出,制衣區曾經把整個行業的設計、裁樣、制衣、原料供應等各個環節連成一體,但是目前的趨勢是,衣廠紛紛關閉,生產環節轉移到海外或其他地方,留在曼哈頓的只剩下設計師,然而設計師一旦失去支撐,最后也會被迫離開。 民主黨市長候選人湯信指出,越來越多的衣廠被改建為辦公樓和公寓樓,制衣區正瀕臨消失,為拯救制衣區,他呼吁保留100萬平方英尺的范圍專供制衣業使用,同時為制衣業提供稅收優惠。市議會議長柯魁英說,紐約不能僅靠華爾街和房地產,而應該使經濟更多元化,這樣一旦華爾街不景氣,才不會導致整個經濟隨之垮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