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思路調結構 外貿企業有招應對
在素有“開春第一展”的第20屆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感受來自外貿復蘇回暖的氣息。尤其是看到了一個個外貿結構調整的新景象。 調結構需要核心技術 在服裝館,上海荃察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符雪告訴記者,現在外貿壓力太大了,不調整結構必然被淘汰出局。過去十多年,就是靠量大便宜貨賺錢。現在不行了,你把便宜貨買給洋人,他們不但不領情,反而告你傾銷。后來,我們下決心調整結構,我們從意大利聘請了一位時裝設計師,他對國際時裝的潮流十分敏銳,幫我們設計了一款產品,創意是電影時尚,穿上這款時裝,讓每位女性象影星一樣時髦。產品在英國注冊了商標,這使我們有了價格的話語權,價格果然比過去增加不少。所以,我們不僅能給國際市場提供產品服務,還能提供設計服務,使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20至30%。 “結構調整了,也不要像過去那樣掙地毯貨的辛苦錢了。這也是被逼出來的思路。”符雪如是說。 絲凱布路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江蘇吳江一家生產企業設在上海外高橋的貿易窗口。總經理蘇帝爾說:過去他們生產的夾克衫面料適應不了變化很快的國際市場需要,開發一款新產品往往要用一個月時間,等開發出來,市場往往被人家搶走了。關健是面料工藝跟不上。他果斷作出調整,直接從韓國聘請了一位面料工程師,調整產品結構。原先用一個月時間開發的產品,現在只要一周時間就開發出來了,開發的速度完全趕上了市場的變化。今年2至4月份,公司將有50個新品面市,過去每天生產5萬平方米,每月出口20個貨柜。預計今年新產品的收益將比去年增長10%以上。 蘇帝爾表示,調整產品結構,關鍵要掌握核心技術。自己缺少技術為何不走引進和合作之路呢?過去我們在這方面吃的虧太多了。 轉思路是調結構的關鍵 “去年在江蘇投資3000萬元準備做大規模,現在正缺少流動資金,但銀行表示1至3月份沒有貸款指標,據稱中小企業貸款將進一步緊縮。做勞動密集型產品服裝國家并不鼓勵,勞動力成本顯著提高。如果國家對出口退稅再減少,那可能面臨虧損。公司面臨調整的壓力越來越大”。上海賽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宋玉萍對記者說,今年參加華交會心情同樣不平靜。別看現在大家說外貿好像在復蘇,但對我們中小企業并不樂觀。去年公司出口3650萬美元,今年估計最多有3~5%的增長,在3800萬美元左右。 宋玉萍表示,最近,公司決定對市場結構作出調整。在鞏固外貿出口市場的同時,開發內貿市場。公司與澳大利亞一家客戶合作,其澳洲品牌1000多種商品授權在中國境內使用。公司先在南京中央商場和金鷹商場開設專柜銷售,然后將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逐步鋪開。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并舉,爭取在結構調整中做大做強企業。 “招工招不到人、參加廣交會拿不到攤位、貸款沒有我們的份,外貿小企業怎么活?”張家港市大華超細織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煥卿一見到記者就嘆氣。不過,他也有調整的思路。他告訴記者,春節前夕,他已辦好簽證,準備把工廠搬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開發區去,那里免增值稅營業稅7年,而且與歐美一些國家實行零關稅,將準備把印染、織造、縫制等整套設備轉移過去。他認為,“走出去”也是調整外貿結構的一個新選擇。 工藝品出口企業遇到的困難更是人工工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快。山東臨沂白云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興振告訴記者,他們產品的主要原料是柳條。國家對農民種糧有補貼,而柳條沒有。農民沒積極性種柳條。柳條從每斤1元猛漲到8元,出口商品根本沒有利潤。“怎么辦? 公司必須調整產品結構。”李興振說,他們在創新產品設計上動腦筋,增加一些草繩、木片等輔助材料,降低主料成本,減少傳統產品,增加新品。他們到美國、歐洲、中東等市場,收集一手信息,在公司7000多種產品中,每年開發1000種新品替代,不斷提高商品附加值,走出了自己的調整之路,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 外貿調結構,政府轉角色 “調整外貿結構不僅是外貿企業的事,也需耍政府助力。”這是記者在華交會上聽到企業普遍的呼聲。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商務委主任沙海林表示,上海將為調整外貿結構出臺一系列新舉措:提高市場化開放程度與貿易便利化水平;構建具有國際國內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和完善貨物貿易市場體系、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市場體系、服務貿易市場體系、電子商務市場體系與貿易相關的專業服務體系;集聚高能級、有活力的貿易主體。吸外集聚國內外大企業和地區總部、采用現代國際貿易運行新模式的企業、商品和服務技術含量高的企業,以及國際國內貿易組織、貿易促進機構和行業組織;強化貿易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突出促進貿易與產業的互動、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貿易結構的優化;優化主體結構,做強大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華交會上,寧波市外經貿局副局長丁海濱說:“外貿調結構,政府將實現角色轉換,由指揮者轉變為指導者”。他表示,他們與金融機構開展了“小銀行進外貿小企業活動”,達成融資貸款2億元,舉辦4場銀企對接會,共達成融資放貸意向15.1億元。政企之間配合默契,形成快速反映的市場調節和政策導向機制,使企業通過調結構掌握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