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何時能止住下滑態勢?
海關總署10日發布外貿數據,4月份進出口增速下滑至2.7%——除今年1月受春節因素影響外貿增長為負之外,這是2010年1月以來我國外貿月度增速的最低值。 面對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不足、外需不確定性增強和國內制造業成本高企的不利環境,外貿下一階段乃至全年走勢如何?怎樣力爭實現預期增長目標? 出口增速連續回落為哪般? 盡管前幾個月在手訂單情況不錯,廣東省外貿開發公司經理張春軍仍感“忐忑不安”,因為國際市場變化莫測,企業全年出口業績目前仍“看不清楚”。 張春軍的擔憂是當前眾多中國外貿企業的縮影。 在剛剛結束的第111屆廣交會上,出口累計成交360.3億美元,較上一屆下降4.8%。這是廣交會出現的比較罕見的成交額明顯下降的情況。 主要出口大蒜等農產品的江蘇東方黎明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新明顯感覺到,因為對全球經濟未來前景憂慮,今年大部分國外客商出手更謹慎,大都不愿意簽大單、長單。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1671.8億美元,同比增長6%,較第一季度繼續回落。其中出口5932.4億美元,增長6.9%;進口5739.4億美元,增長5.1%。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說,目前國際市場整體不振是影響我國外貿出口的最大因素。歐盟經濟低迷,我國對歐出口增長微乎其微;而美國經濟有所復蘇,我國對美出口表現相對較好。 統計顯示,前4個月,我國與歐盟雙邊貿易總值1705.3億美元,增長僅為0.3%。同期,與美國雙邊貿易總值為1461億美元,增長9.2%。 在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看來,除了外需持續低迷外,國內成本不斷上升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增加等多種因素相互疊加也是近期我國外貿增長相對低速的原因。 二季度低位趨穩能否實現? 事實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態勢。后期下滑能否止住?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認為,盡管外需不足仍將是困擾我國出口的最大阻力,但外貿保持平穩發展也具備一定的有利條件。隨著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復蘇,4月中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年多來首次上調全球增長預期。國家統計局5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分項指數之一新出口訂單指數比上月微升,連續3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以上。 張漢林說,從國內看,困擾外貿企業的用工荒和用工難在今年3月、4月和5月上旬表現尤為突出,但隨著5月份換崗調整到位,企業的生產將得到恢復和提升,外貿出口也將有所好轉。 記者日前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采訪時也發現,盡管面臨著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還要嚴峻的環境”,很多外貿企業通過提升生產效率、開拓多元市場、豐富產品種類等措施,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民營企業浙江寧波貝發集團1至3月份在手執行訂單銷售額同比增長48%,全年預計增長45%。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分析大幅增長原因時說,一是他們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拓了分銷渠道;二是企業從單純的文具制造,向集創意設計、分銷物流、制造研發為一體的文具供應鏈運營服務商轉型。 邱智銘舉例說,他們從沃爾瑪的紙筆供應商變成文具綜合供應商,全年僅這一家采購商的訂單就增長超40%,達到近3000萬美元。 綜合考慮國內外多重因素,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2年春季)》判斷說,二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增速將“低位趨穩”,全年增速比2011年有所回落,但將總體保持平穩發展。 實現全年10%外貿增速如何發力? 外有需求下滑,內有成本上升,我國外貿如何力爭實現10%的預期增長目標?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認為,企業和政府都應有所作為。 “瞬息萬變是國際市場的正常狀態,過去‘中國制造’那種‘高歌猛進’式的增長,那種只要埋頭做好手里的訂單就保證能獲利的狀態將逐步成為‘過去式’。”李健說,企業必須學會和習慣緊跟國際市場的脈動。 對此,經營休閑用品的浙江泰普森集團深有體會。今年這家企業銷售增速較去年有所回落,但是預計仍然將達到15%左右的增長。“這來源于2006年開始我們就有意識地開展海外布局,越過中間商,直接和海外大型零售商接觸,實現產品線的豐富和拓展。”泰普森副總經理賴曉烜說。 賴曉烜說:“成本上升是現實,也說明原來那種粗放式的方式肯定是走不通的,企業要在痛苦的轉型中與市場‘同頻共振’。”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列舉了國家穩定出口的一系列措施:穩定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貿易融資等政策,并加大支持的力度;引導企業深度開拓新興市場、培育自主品牌,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轉移;加強對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服務。 沈丹陽說:“目前商務部和各級商務部門都正在積極行動,相信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工作的深入,二季度外貿形勢還會進一步好轉,全年我們既定的外貿目標應該可以實現。”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