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外需回暖支撐,前三季度我國外貿出口增速逐季攀升,分別為-6.1%、3.4%和12.8%。值得注意的是,美歐等傳統市場制造業的復蘇雖形成利好,但并未像以往那樣強勁地拉動中國出口快速增長。
業內將這種新興市場與發達經濟體之間貿易、經濟聯系的弱化稱為“脫鉤”效應。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復蘇動能增強,這種新趨勢不斷顯現。
數據顯示,在美日歐三大經濟體中,“中國制造”的市場份額在2011年升至20%峰值后不斷回落;盡管中國仍是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但2011年至2013年我國商品在美國進口中占比累計下降2個百分點;我國對美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例也從20%左右回落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6.8%。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美歐經濟增長對中國出口直接拉動作用的弱化,既受到國內主動調控即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影響,更有被動調整的原因。
此輪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為提振本國經濟掀起了“再工業化”浪潮,引導部分中高端制造業回流。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成本優勢逐漸流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他新興市場轉移趨勢明顯,越來越多的“越南制造”“墨西哥制造”開始以更加低廉的價格實現對“中國制造”的供給替代。
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我國服裝、紡織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歐日發達市場份額持續下滑,今年上半年分別下滑了0.1、0.4和2.8個百分點,而同期越南同類產品則上升了0.2、0.7和1.1個百分點。
除了發達經濟體自身經濟調整產生的進口替代作用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市場分流外,中國與發達經濟體貿易“脫鉤”,還源自美歐加大了從與其簽署自貿協定國家的進口所產生的轉移效應。伴隨著服務貿易協定(TISA)、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等區域貿易安排談判推進,這可能成為我國外貿在發達市場新的壁壘。
“中國外貿在國際競爭中正面臨雙重壓力”。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說,我們既要頂住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壓力,力保原有中低端市場份額不出現大的滑落,又要從加工制造為主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在與發達國家的新興產業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著實不易。
應該看到,去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規模已超4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現在每增長1%就相當于10年前增長5%左右,規模繼續擴張空間有限。未來要把提升外貿發展的質量效益作為主要目標,盡快建立起成本之外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在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優勢的同時,推動從國際分工中以加工制造為主向全價值鏈延伸,提高我國在國際產業鏈條中的價值增值能力。此外,我國還應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貿易規則談判與制定,真正推動中國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