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罷工風潮動搖外資信心
春節過后的第一周,徐建昌與往常一樣分外忙碌,但與節前相比,能讓他長舒一口氣的是公司位于柬埔寨金邊的服裝加工廠恢復了正常運轉,一場因最低薪資問題引發的罷工風波暫時偃旗息鼓。 自2013年12月以來,柬埔寨的5家主要工會組織發起了小范圍的工人罷工活動,要求將最低月薪標準提升至160美元。今年年初,這股罷工風潮愈演愈烈,在金邊郊區工業園周邊的游行示威逐漸演化成暴力沖突。據初步統計,大約有30萬柬埔寨服裝工人參與罷工,行業遭受了上億美元的損失。罷工事件雖然目前得到平息,工廠生產得以恢復,但這一事件使意欲或者已經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柬埔寨的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和衡量投資這一地區的安全性、生產效率與收益。 生產及投資受到阻礙 作為寧波東方宏業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徐建昌直言不諱地談及罷工對工廠生產造成的影響,“柬埔寨的罷工持續了十幾天,導致我們的交貨期推遲了七八天。盡管外商也了解這一情況,但造成的不利影響只能由我們生產企業來承擔。”東方宏業位于柬埔寨金邊的工廠生產規模占公司全部生產規模的1/5,員工約800~1000人。在工人罷工和示威游行期間,工廠的正常生產被迫停止,直接導致一些訂單延期交貨,甚至會打亂后續的物流計劃。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按照服裝工廠的通常情況估算,一條生產線停產,每天的損失是700~1000美元,而一般的工廠普遍有10條產品線。由罷工導致的延期交貨和企業信譽受損等一系列損失更是難以估算與彌補。 除了生產受到影響外,柬埔寨緊張的勞資關系已經對該國的投資吸引力產生了不利影響。就在今年年初,一位剛從柬埔寨考察回國的棉紡企業老總表示:“在首都金邊,工人的罷工示威游行十分激烈,就算此次的事件被平息了,也難以保證日后不會再發生此類情況。”這種情形使不少意欲赴柬投資設廠生產的企業家心存擔憂。 制衣業是柬埔寨的支柱產業,外國投資對當地制衣業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其國內的經濟發展。此次的罷工事件對柬埔寨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外國投資者對于政府維持穩定、維護法律和秩序的信心與信任也受到打擊。柬埔寨服裝制造商協會主席KongAthit稱,因為罷工的原因,今年年初有5~7家外資企業推遲了前來柬埔寨考察的行程。據初步估算,此次罷工對行業造成了約2億美元損失,約7000萬美元的投資被迫推遲。 成本優勢不及穩定生產 過去幾年,由于中國國內制造業成本普遍上升,大部分的服裝品牌開始將生產制造工廠轉移至柬埔寨、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國家。此舉雖然讓這些國家的服裝出口得以增長,但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些國家暴露出基礎設施落后、生產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2012年底,孟加拉國連續發生火災、大樓倒塌等事故,最嚴重的一次造成超過1000人死亡,至今仍有近200人失蹤。對于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人待遇,歐美的服飾零售商莫衷一是,既有H&M這樣表態愿意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待遇的,也有沃爾瑪和蓋璞這些國際采購商只愿意自己成立聯盟采取相關措施的,這拖累了服裝產業工人的待遇改善進程。 為了率先從薪資待遇上作出改變,2014年2月1日,柬埔寨最新制定的最低月工資和強制性福利政策開始實施。根據該政策,制衣工廠支付給工人的每月工資不得低于100美元,每月住房或交通補助不得低于7美元,每月出勤獎不得低于10美元。毋庸置疑的是此舉加重了本土企業與外資服裝企業的經營負擔。而最令經營者或者意欲投資的企業家擔心的并非僅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持續了近兩周的服裝工人罷工事件在給工廠經營者造成損失的同時,不由得讓人再次重新審視柬埔寨的投資優勢。 談到在柬埔寨投資的利與弊,徐建昌表示,當初投資柬埔寨主要還是看好該國出口歐盟等市場的關稅優惠,但是柬埔寨勞動力效率比較低,單位產能只有中國國內的1/2。“除了工作效率較低外,目前,柬埔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我們企業只能通過提高最終產品價格來緩解這部分壓力。但更重要的是,經常發生的罷工事件會阻礙工廠的正常生產,進而對企業按期交貨的信譽造成影響。”徐建昌說。 赴外投資關注綜合因素 正是考慮到工人的工作效率是企業贏利的關鍵因素,新的一年,除了將繼續關注柬埔寨的生產狀況外,徐建昌也開始計劃在緬甸建廠,因為該國的勞動效率要比柬埔寨高一些。 在企業赴外投資的過程中,不少行業專家都建議企業要走“定制化”路線,即發現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投資歸屬地,并要對意向投資地進行全面性的評估。作為集群式投資貿易發展平臺的經營者,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月娥對此感觸頗深:“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關注的因素有很多,而最應當引起企業注意的是對企業贏利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對于紡織服裝企業來說,罷工事件不僅會耽誤企業生產,而且還會影響企業后續的接單。” 據戴月娥介紹,由于西港特區遠離政治中心,而且園區內的企業勞資關系都比較穩定。在金邊發生罷工期間,園區的生產沒有受到影響,保持了正常運轉。今年,為了給園區內的企業繼續提供便利,西港特區還計劃推出“保姆式”服務。“比如,入駐的工廠可能會缺乏像電工等技術工種的工人。我們園區會加強這方面的人員配備,企業只要打個電話,就能很快解決問題。”戴月娥表示,雖然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的工作,但一個企業要想在轉移中實現利益最優化,還是需要將這些經營生產中可能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阻礙與挑戰考慮清楚。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