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幣不斷升值、人工成本增高、“東南亞制造”的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制造”的吸引力似乎有所減弱。
但在第24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記者發現“中國制造”正在迎難而上,而且依然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和魅力。
華交會呈現的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從圍巾手套到水杯鐘表,從床單被罩到陶瓷木器,品類繁多。記者走訪多家企業發現,今年高附加值、創新獨特的產品有所增多。
事實上,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外來的競爭壓力。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價格優勢消磨殆盡,老撾、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國家憑借著廉價的勞動力迅速搶占國外客源,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訂單。
常熟德隆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貿易專員李晶感嘆:“今年的人工成本就漲了10%,原來合作得很好的國外大客戶,像MANGO、ZARA等大品牌,都逐步向東南亞分流訂單了。”
不過大多數參展企業并不擔心,依然憑借著各自的優勢從老客戶手中穩穩地拿到訂單,努力由OEM(為品牌企業貼牌定做)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蛻變。
德清風和服飾有限公司主營絲綢圍巾,主打歐、美、日三大傳統市場。“應對東南亞工廠爭搶訂單,中國制造重要的是提高品質,”公司總經理褚德敏坦言,“每年我們都來華交會,每次都能爭取到幾個新客戶。”
丹陽市花洋皮革箱包有限公司業務經理臧川榕告訴記者,此次華交會上有興趣的客戶不少,關鍵是看中產品的設計和質量。
“隨著中國外貿的快速發展,國內企業長期以來的低成本優勢已難以持續,”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顧軍表示,“外貿企業應該迎難而上,只有培育自己的外貿出口品牌,才能在全球貿易鏈中尋找更高的價值環節。”
除了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努力外,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建議,中國產業升級的模式和重點也需要創新。企業在將部分低端環節主動向更低成本地區轉移的同時,可以保留產業集群中的部分較高端的鏈條。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